骁睿突然重重拍了下桌子,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洛尘!你必须看看这段对话!有人用gpt-4探讨自由意志,ai说:‘从神经科学角度,多巴胺分泌预先决定了选择倾向;从哲学角度,斯宾诺莎早已论证个体是宇宙因果链的必然环节。所以,自由意志是否只是大脑在接收海量信息后,为缓解决策焦虑创造的幻觉?’它甚至还引用了休谟的怀疑论做补充!逻辑严丝合缝,可听完后我后背发凉——这真的只是算法生成的文字,而不是某种‘意识’在思考?”
洛尘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语速飞快:“这正是最让人兴奋的地方!2024年《科学》的实验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研究人员给ai输入‘我是谁’的哲学命题,发现它所有的回答都能在训练数据中找到对应模板;而人类面对相同问题时,大脑默认模式神经网络会产生千变万化的活动。就像ai在背诵剧本,而人类在即兴创作——这就是‘体验鸿沟’的铁证!但更有趣的是,这个发现反而推动哲学家重新审视‘思考’的本质,科学与哲学正在这种碰撞中螺旋上升!”
“可说到碰撞,意识在生物进化中的角色更像一场豪赌!”骁睿的声音带着困惑,“大脑只占体重2,却像台疯狂耗电的巨型suv发动机,消耗着20的能量!你可能觉得这种能量消耗太不划算,但剑桥大学对非洲原始部落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他突然压低声音,“具备复杂语言交流的群体,依赖意识协作制定狩猎策略,相比孤立个体,他们抵御猛兽袭击的死亡率直接降低了67!这简直是用思维在对抗死神!可为什么自然选择会青睐这种‘高风险投资’?”
洛尘深吸一口气,语调中带着敬畏:“答案或许藏在量子世界。你知道吗?19世纪末黑体辐射实验的数据异常,最终催生了量子力学;而现在,微管蛋白的量子态研究,可能正是叩开意识黑箱的关键钥匙!就像蝴蝶效应,单个微管蛋白的量子隧穿,能以级联放大的方式影响整个神经元集群——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跨越,像极了哲学与科学的奇妙共振!”
弹幕中突然跳出一条高亮提问,骁睿念道:“有观众问,量子效应如何从微观影响宏观决策?这不禁让人想起牛顿与莱布尼茨的时空之争:牛顿坚信绝对时间,莱布尼茨主张关系时空。如今神经科学发现时间感知只是海马体的神经信号,恰似给这场百年辩论注入了新变量!洛尘,这背后的矛盾该怎么调和?”
洛尘沉默几秒,声音变得深沉:“这正是哲学与科学最迷人的交锋。康德曾说时间是先验感性形式,为人类认知划定边界;而神经科学却在不断打破边界。但或许正是这种‘建构—解构’的循环,推动着人类对意识的理解螺旋上升。就像我们此刻的每一次追问,都在重塑意识本身……” (短暂沉默后,骁睿喃喃道:“原来答案,一直藏在提问的过程里……”)
弹幕疯狂刷屏,各色感叹号与疑问号交织:
“头皮发麻!这哪里是讨论,分明是思维的核爆!”
“建议把这段对话刻进教科书,哲学与科学就该这样对话!”
“突然明白:哲学是火把,照亮未知;科学是凿子,雕刻真相。少了谁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