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的热闹与喧嚣渐渐散去,京城恢复了往日的模样,只是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皆是那场惊心动魄的海战。萧宇和诸葛逸却无暇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他们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诸葛逸堆满文书的案几上。他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昨晚又熬了个通宵,只为了整理出一份详尽的战后重建计划。这份计划关乎国家的未来,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差错。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紧接着,萧宇熟悉的声音响起:“诸葛兄,可在里面?”
诸葛逸起身相迎,“萧将军,来得正好。我正想着找你商议这战后重建之事。”两人分宾主坐下,诸葛逸展开桌上的图纸和文书,一一向萧宇介绍着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沿海地区的防御工事重建。这次海战虽然胜利了,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我们必须加固堡垒,更新火炮,还要增加了望塔,确保能及时发现任何来犯之敌。”诸葛逸指着图纸上的沿海防线说道。
萧宇微微点头,“不错,军事防御是重中之重。我打算从军队里抽调一批经验丰富的将领和士兵,专门负责此事。同时,我还想在沿海地区设立几个军事训练基地,加强水师的日常训练,提高作战能力。”
两人又商讨了关于战后士兵的安置问题。许多士兵在战争中受伤,需要妥善的治疗和照顾;那些牺牲将士的家属,也必须给予足够的抚恤和关怀。萧宇决定亲自去探望受伤的士兵,鼓舞他们的士气,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爱。
处理完军事相关的事务,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经济方面。“战争对国家经济的打击不小,尤其是沿海的商业和农业。”诸葛逸皱着眉头,一脸忧虑,“我们需要尽快恢复市场秩序,鼓励百姓恢复生产。我打算减免沿海地区一年的赋税,还会发放一些种子和农具,帮助农民重新开始。”
萧宇对此表示赞同,“商业方面,钱麒那边已经传来消息,他愿意带头出资,重建那些被战火摧毁的商铺和码头。不过,我们还需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商人来投资。”
就在两人深入探讨经济恢复计划时,石云匆匆赶来。他神色凝重,带来了一个让人不安的消息:“大人,据我们最新得到的情报,虽然西方势力和南方岛国联军战败,但他们并不甘心就此罢休。他们在暗中集结力量,似乎还在谋划着新的阴谋。而且,朝堂内部也有一些保守派,对我们的改革和对外交流政策一直心怀不满,最近他们的动作也频繁起来。”
萧宇和诸葛逸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忧虑。这场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彻底消除国家面临的威胁。外部敌人的虎视眈眈,内部保守派的反对,都像是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随时可能让国家这艘大船触礁沉没。
“看来,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诸葛逸沉思片刻后说道,“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情报收集工作,密切关注外部势力的动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朝堂上争取更多的支持,稳固改革的成果。”
萧宇握紧了拳头,“我会加强军队的戒备,随时准备应对任何可能的战争。至于朝堂上的事情,就劳烦诸葛兄多费心了。”
石云离开后,萧宇和诸葛逸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他们都清楚,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和挑战,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勇往直前。
几天后,萧宇带着几名随从,前往沿海的军营探望受伤的士兵。军营里弥漫着一股消毒水和草药的味道,士兵们有的躺在病床上,有的在院子里艰难地走动。看到萧宇到来,士兵们纷纷挣扎着起身行礼。
“都别起来,好好养伤。”萧宇快步走上前,按住那些想要起身的士兵,眼中满是关切,“大家受苦了,你们都是国家的英雄,是朝廷的骄傲。朝廷一定会全力救治你们,让你们早日康复。”
一名腿部受伤的年轻士兵眼眶泛红,说道:“将军,我们不怕吃苦,也不怕受伤。只要能保卫国家,我们愿意付出一切。这次海战,兄弟们都拼了命,就是为了不让敌人踏上我们的土地。”
萧宇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知道,你们的付出国家和百姓都看在眼里。等你们伤好了,还想不想继续留在军队?”
士兵坚定地点点头,“当然想,将军。我们还想跟着您,继续保卫国家,让那些敌人再也不敢来侵犯。”
萧宇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些士兵就是国家最坚实的后盾,只要他们的信念不倒,国家就有希望。他在军营里待了整整一天,和每一位受伤的士兵交谈,了解他们的伤势和需求。离开时,他的心情既沉重又欣慰。沉重的是士兵们所遭受的伤痛,欣慰的是他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与此同时,诸葛逸在京城也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他首先拜访了几位朝中的元老重臣,向他们阐述了战后重建和改革的重要性,争取他们的支持。这些元老重臣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态度往往能影响一大批官员。
“张大人,如今国家刚刚经历战争,百废待兴。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诸葛逸诚恳地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说道。
张大人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诸葛大人,老夫也知道改革的重要性。但有些政策,比如对外开放贸易、引进西方技术,实在是太过激进,恐怕会引起一些人的反对。”
诸葛逸耐心地解释道:“张大人,如今的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再固步自封,必须学习他人的长处,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立足。而且,这些政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已经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张大人终于被说服,他表示愿意在朝堂上支持诸葛逸的改革政策。随后的几天里,诸葛逸又陆续拜访了几位重要官员,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但在他的努力下,还是争取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然而,保守派也没有闲着。他们在暗中集结力量,准备在朝堂上发起一场针对诸葛逸和萧宇的攻击。一天,一位名叫李福的保守派官员突然上书,弹劾诸葛逸和萧宇,指责他们在战争期间滥用职权,私自挪用军费,还在战后推行的改革政策是卖国求荣,会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份弹劾书一递上去,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支持诸葛逸和萧宇的官员纷纷为他们辩护,而保守派则趁机煽风点火,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新皇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看着下面吵成一团的大臣们,心中也十分忧虑。这场争论不仅仅是对两位大臣的质疑,更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一场较量。
诸葛逸得知此事后,并没有慌乱。他知道这是保守派蓄谋已久的攻击,必须冷静应对。他连夜整理出了战争期间的军费开支明细,以及改革政策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报告,准备在朝堂上一一反驳李福的弹劾。
第二天,朝堂上气氛紧张。诸葛逸站在大殿中央,神色镇定,手中捧着厚厚的文书。他先是详细解释了军费的使用情况,每一笔开支都有明确的记录和用途,根本不存在挪用的情况。然后,他又阐述了改革政策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列举了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证明改革已经给国家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各位大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诸葛逸目光坚定地看着在场的大臣们,“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我们不能忘记战争带来的伤痛和教训。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国家的实力,才能避免类似的战争再次发生。”
在诸葛逸的有力反驳下,保守派的攻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一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官员,也开始重新审视改革政策,逐渐倾向于支持诸葛逸和萧宇。最终,新皇做出了裁决,他肯定了诸葛逸和萧宇的功绩,驳回了李福的弹劾,并要求大臣们团结一致,共同为国家的重建和发展努力。
这场朝堂风波暂时平息了,但萧宇和诸葛逸都明白,这只是保守派的一次试探。未来,他们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然而,他们并没有退缩的打算。在他们心中,国家和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哪怕前方是荆棘满途,也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