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老百姓对于县令的这个判决结果,那是相当不满意。老子生下来就用双腿走路,什么时候听说过逆行,突然之间转身撞了还能拿到赔偿?
很快就流传出来了一个顺口溜,想发财去京城,掉头撞人有钱拿。
老百姓议论纷纷,对于这个判决,结果大家都无法理解。要知道大家都是需要走路的,这个所谓的安全距离到底是多少?
我应该距离前面的人多远?这他娘的不是放屁吗?难道排队的时候他突然之间转身,到时候我怎么办?
这样开玩笑的判决,让很多官员都不满意,大家只能够给皇帝写奏折,可惜没什么鸟用,因为太子根本就不让这件事情,有任何人讨论的可能。
魏忠贤发现自己现在已经成大伙口中的奸臣,本来还有一点名声,现在是彻底没了。
老百姓议论纷纷没有用,有人就向官府提出了意见,甚至当面就敢问县令,如何跟人保持安全距离。
县令见到自己的同僚都不敢说话,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清楚,不过想想有上面的大靠山,自己有什么好怕的,老子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老百姓说好没用,只要魏忠贤认可就行。
事情好像就这个样子了,舆论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很快家长就教育小孩,以后走路一定要离别人远一点,尤其是碰到老头老太太,只要有个万一咱们家就倾家荡产了。
老头老太太出门被儿女们千叮嘱万嘱咐,千万要注意,千万不要被人碰倒了,否则的话,到时候咱们家就要倾家荡产了。
不过朱由校觉得这个办法不错,要老百姓没有办法拧成一股绳,那就等于一群羊,只要人人都是自私的,那肯定社会就是稳定的。
摩托车的出现让这些小青年再一次震惊了,那咆哮的发动机,金属光泽的大号自行车,简直就是威风凛凛。
这玩意儿说白了属于一代摩托车,问题虽然多,但是很多人都喜欢呢,朱小松反而认为这个摩托车车最好不要在北京出现,应该放在南京。
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带着图纸和制作的一些机械设备,就这样出发去南京了。
南京摩托车成为第一个大明王朝的摩托车,很快就在江南带流行流行了,这玩意儿载重大,而且能够当成运输工具,同时呢比较贵,有助于区分有钱人和穷人。
这玩意儿刚刚上市的那一天,立马就在江南地区引起了轰动,大家都发现摩托车这玩意儿真不错,虽然毛病比较多,但这都是小问题,跑得快呀。
在山区,尤其是丘陵地带,可比马匹好多了,这玩意儿不用吃草,只要加油就足够了,遗憾的是南京只有一个地方有加油的地方,汽油的价格还非常贵,普通人就算你咬咬牙能够买一辆,但是你养不起这个金贵的玩意儿。
老百姓只能看着这个崭新的玩意儿,自己买不起,朱小松就通过这辆摩托车很快就有了一个数据报告。
毕竟有钱人他买得起这玩意儿,穷人买不起呀,通过摩托车就需要给摩托车上牌,毕竟每一辆摩托车只能在一个地方加油,这样的话有助于摩托车的管理。
北京虽然也设置了一个摩托车的销售地点,但是销售却是异常的火爆,因为有钱人就集中在南京和北京两个地方,但是人们没有想到,沿海一带对于摩托车是非常的欢迎。
这玩意儿普通人制造不了,只有南京有一家工厂能够生产,摩托车的出现让军队看到了希望,有了这玩意儿就可以运送大量的步兵。
朱小松却严格拒绝了国防部门提出的要求,认为摩托车现在技术还不成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
这第一批摩托车销售一空之后,市场上很多人眼睛都红了,毕竟你有钱我也有钱,凭什么能搞到一辆摩托车?
我却只能眼巴巴看着,这些纨绔二代子弟,他们都想搞一辆,只能慢慢地等待订单,这玩意儿生产时间有点长。
朱小松过着自己幸福的生活,毕竟自己只需要观察到,没想到南京出事儿了。
南京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还是在三个月之前,一个老太太,在路上行走,突然之间摔倒了,年轻的学生就把这个老太太扶起来了。
没想到老太太反手就咬了一口,说这个小孩把他撞倒了,家属抓住小孩把小孩打了一顿。
在判决这件案件的时候,南京的官员并没有通知北京,自己就做出了一个判决。
判决的官员就这样说了,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人家解释的条款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北京,曾经判决过一个案件。
就用这个案件表明,老太太摔倒了,这小孩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把老太太扶起来了?
大明报纸已经公开说了,碰到老头老太太摔倒千万不要扶,免得给自己找麻烦,学校里也进行了严格的教育。
小孩就不服气了,我只看到老奶奶摔倒了,所以我就把老奶奶扶起来了,真的不是我撞的。
但是你没有任何证据,当时也没有任何证人,在这种情况下,小孩被判了一个全责,需要赔偿50个大洋。
面对这样的判决结果,再加上北京舆论的影响,瞬间这个案件就上了热门,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件事情。
以至于有大臣奏折,向皇帝请示一下,这样做究竟对不对?
甚至这些人还紧张,据点用孔子的话来说,这个世界怎么可以充满恶意呢?
皇帝朱由校对这件事情没有发表任何态度,反而问太子朱小松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办?
朱小松认为这件事情非常好,“父皇这样搞下去是更好的,只有发生这样冷漠的事情,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才会淡,这才是维持大明王朝稳定的基础。”
朱由校有点无法理解了,“可是如果说以后有人摔倒了怎么办?”
“如果当时有人扶起来,这个人也许得到及时的治疗,也许还是能够恢复健康的,这不就等于见死不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