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誉憨厚地笑了笑,又想起一事:“叔,你帮我注意下政策,我想回国建厂。”
刘和友一怔,刚说了国家“需要你”,这时候不知道怎么接了:
不同意吧,难说出口,相当于自己打脸,相当于说需要的是你的钱,不是你的人;
同意吧,建厂肯定雇人,雇人就是资本家,风向未明,一个反复就是对立阶级,这不是坑自家孩子吗?
李誉赶忙补充:“外商投资的形式,或者港资身份也行。”
李誉对80年代开放初期所知并不多,但就有限的记忆,也知道很多红线碰不得,傻子年老板到84年还因为私人雇用的事儿关了号子,还是老人家开口才保了出来。
只有外资或者港资台资,不光有令国内企业羡慕不已的优惠,还能规避一切风险和一切牛鬼蛇神。
现在已经是79年的7月了,也是这年,国家确定了南方几个城市试办出口特区(后改名经济特区),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特区于明年将正式成立。刘和友思考了一会儿,由于还没有见到任何吸引投资的文件,他也显得谨慎:“再等等看吧。”
李誉点点头:“嗯!”
刘和友又问道:“你想建什么厂子?”
李誉早就想好了:“电视机厂。”
“电视机厂?”
“对,我刚刚收购了一家生产电视机显像管的企业,拥有了完整的电视机生产技术。西方国家对我们军用领域封锁的厉害,但民用领域还没有那么多限制,并且两国刚刚建交,应该能把完整的技术带过去。”
听了李誉的解释,刘和友也是暗暗心惊,好奇道:“你小子是真能折腾,什么时候又买了个电视机厂。就钱多得花不完似的,现在多少产业了?”
李誉在刘叔面前没有什么见外的,他数数手指:“一家服装公司,一家玩具公司,一家游戏公司,一家电影公司,一家电视机公司,还持股了一家音乐公司和一家游戏制作公司,嗯,还有一家控股但还未成立的箱包公司,和一家成立但几乎没人的投资公司。几乎所有公司都属于孵化阶段,不到利润产出的时候,所以,现在我手头上也只剩下4000万美元了。”
看似抱怨,实则谝能耐
刘和友一瞪眼:“4000万美元你还嫌少?!”
李誉嘿嘿地笑了:“叔,家里有花钱的地方你也别省着了,我的出身你也知道,在国内也就你和姨是我牵挂着的了,我挣了钱,你们不花,我还能孝敬给谁?!”
刘和友心里高兴李誉这么说,但还是“抱怨”道:“好了,我知道了。可我和你姨哪里有花钱的地方?!”
李誉愣神,二老都属于领导层,在公司里受人尊敬,医疗也能报销,吃喝也不愁,也不追求奢侈,对李誉还真是无欲无求,纯粹喜欢他这个孩子而已。
李誉说道:“还是预备下一些钱吧,你和我姨不需要,我姐和景程哥他们准备添小孩了,肯定要用到了,我不好明着给,你们暗地里接济一下。”
等两人孩子出生了,李誉会包个大大的红包,但没有这种由头儿,确实不太好明着给钱。
刘和友想了想,点了点头:“行吧,还是那句话,在外打拼,自己多长个心眼儿。”
李誉乖巧:“嗯。”
刘和友又笑着道:“你和汉娜怎么样了,都住在一起了,还不抓紧定下来?!反正你都不上学了,添个小孩,到时候我跟你姨帮你们看孩子。”
李誉摸摸头:“等忙完了这一阵儿吧,我跟她去趟她家里。”
刘和友说道:“我看这闺女挺好,你别对不起人家。”
李誉忙道:“哪能呢,叔,我心里明白着呢。”
送走了刘叔一家,李誉心情变得有些惆怅,回到家情绪一时间缓解不来。
多亏汉娜理解他的感受,一直拥抱着他,才让李誉没有产生孤独感,也让他下定了决心抓紧去见汉娜父母,把关系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