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茶楼酒肆,到处都是人们交头接耳、忧心忡忡的身影,恐慌与不安如同厚重的阴霾,沉沉地笼罩着京城。
弘历知晓任由谣言肆意传播将后患无穷,即刻指示中华日报刊发系列文章,详实披露东北疫情态势。
中华日报的新任主编李文博接到任务后,当即召集报社最优秀的记者,开了一场紧急会议。
“这次任务艰巨,我们要深入东北抗疫一线,把最真实的情况带回来,让百姓们了解真相,稳定民心,都明白了吗?”
李文博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中华社记者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露出无畏与担当。
不久后,中华社知名记者王强和张悦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疫情最严重的盛京府。
街道上冷冷清清,偶尔能看到几个戴着口罩、神色匆匆的行人,隔离点里,医护人员忙得脚不沾地,照顾着一个个病患。
王强和张悦顾不上休息,立刻深入一线调查采访,回到京城后,王强和张悦马不停蹄地整理素材,撰写报道。
报纸印刷工坊里,一份份带着油墨香的报纸被印刷出来,头版头条便是《东北抗疫实录: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报道着重介绍了太医院最新研制的中华天花疫苗与消毒酒精,文章末尾写道:“当前东北同胞正遭遇苦难,尽管朝廷全力调配物资,但防疫物资依旧匮乏,恳请大家捐款捐物,共助东北同胞度过难关。”
报道一经刊出,陈司成和徐寿等清华学子瞬间名震天下,成为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民众被他们的智慧与拼搏精神所折服,二人的事迹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
报纸最后的号召如星星之火,逐渐点燃了民众的爱心与责任感,捐款捐物的热潮悄然在京城兴起 。
军机大臣鄂尔泰第一个站了出来,捐赠五万银元,户部尚书海望则在工部内部召开了动员大会,在他的号召下,户部的官员们纷纷慷慨解囊。
紧接着,京城的士绅名流们也积极响应,德高望重的文坛耆宿王老先生,虽年事已高,身体欠佳,仍毫不犹豫地捐出家中珍藏多年的字画用于义卖。
他的学生前来劝阻:“老师,您这些字画可都是宝贝啊,留着以后……”王老先生瞪了他一眼:“陛下教导我们,同胞有难,应主动帮扶,携手共渡难关,凝聚华人力量。
如今东北同胞深陷苦难,还谈什么以后!这些字画能换来救命的物资,比什么都重要!”
京城富商们也不甘示弱,京城万丰票号赵崇武,在自家的豪宅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捐款仪式。
赵崇武站在台上,诚恳地说:“我能有今日的财富,离不开朝廷的庇佑和百姓的支持,此时正是回报的时候,我决定捐出十万银元支援东北同胞!”
台下的其他富商纷纷鼓掌,随后也各自报出了捐款数额,你追我赶地为东北同胞献上爱心。
街头卖菜的张大娘,将自己辛苦攒下的积蓄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来到了捐款点。
工作人员看着那皱巴巴的银票,感动地说:“大娘,您这钱来得不容易,要不……”
张大娘打断他:“别啰嗦,俺虽然钱不多,但也想帮东北的乡亲们一把。”
像张大娘这样的百姓数不胜数,胡同里的妇人们,将家中节省下来的生活物资仔细打包捐赠。
就连私塾里的孩子们,也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坚定:“我也想为东北的小朋友们出份力。”
随后,中华日报将捐助者姓名逐一公布在报纸上,这一举措在民间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当第一份刊登着捐助者名单的报纸发行时,大街小巷瞬间被抢购一空。人们争相传阅,手指轻轻划过那些名字,眼中满是敬佩与感动。
“看,赵老板捐了这么多!”
“还有王老先生,那些字画可都是他的心头宝啊。”
“这些普通百姓也了不起,虽然钱不多,但都是一片真心。”大家一边看着报纸,一边议论纷纷。
这一消息就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彻底点燃了全国范围内的捐款热潮。
各地民众看到报纸后,纷纷自发组织捐款捐物,繁华商业街,人们排起长队,踊跃捐款。
偏远乡村的村口,村民们自发集合,壮汉扛着新收的粮食,老人抱着厚实棉被,眼神坚定,他们虽居乡野,却心怀同胞。
短短一个多月里,朝廷累计收到民间捐款500多万银元,各种物资不计其数,极大缓解了财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