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落座后,韦正龙开门见山地问:“周琴,你是如何发现银薯的?”
周琴神色如常,徐徐道来:“那日我入山采药,偶然发现一片奇特的植物,便采了些回来。后来发现可食用,就告知了谢大人。”
韦正龙若有所思,“周琴平日可常入山?”
周琴点头,“家中孩子多,日子艰难,不得不想些法子。”她的目光飘向远处,眼底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忧虑。
韦正龙正欲再问,忽听外面一阵喧哗。“娘!”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
周琴起身,“是小儿回来了,大人稍等。”她快步走出去,不一会儿领着个七八岁的男孩进来。
男孩怯生生地看着屋内的陌生人,躲在周琴身后。周琴轻声安抚,“不怕,这是来看望娘的贵人。”
韦正龙和蔼地问道:“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
男孩怯怯地答道:“回大人的话,小的叫陈禄。”
“可曾读书?”
陈禄挺起小胸脯,“读了,娘亲每天教我认字呢!”
周琴闻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眼中闪过一抹温柔。
韦正龙看着这对母子,若有所思。他沉吟片刻,对周琴道:“本官有意举荐周琴入京,不知意下如何?”
周琴闻言一惊,连忙推辞,“民妇愚钝,恐怕难堪大任。”她的手不自觉地紧握衣角,眼中闪过一丝慌乱。
韦正龙却不以为然,“周琴聪慧过人,何必自谦?”
周琴低头不语,心中思绪万千。她抬眼看了看身边的儿子,又望向院外,仿佛在权衡什么。
这时,陆明远开口道:“周琴,你的才能若能为朝廷所用,实乃一件好事。”
周琴抿了抿唇,犹豫道:“大人,民妇家中还有几个孩子需要照顾,实在难以分身。”
韦正龙眉头微皱,“此事不急,周琴可以好好考虑。本官还有几日在此,到时再来听你的答复。”
周琴松了口气,“多谢大人体谅。”
众人又闲聊几句,韦正龙起身告辞。临走前,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周琴一眼,“周琴,你的才能不应埋没在这小小的村庄。”
送走一行人,周琴靠在门框上,长舒一口气。
周琴将晾干的纸张收好,正拖着箱子往库房去,村里妇人们便蜂拥而至。七嘴八舌中,尽是对官差来访的好奇。
“钦差大人此番赈灾,定会将银薯上报朝廷。”周琴缓缓道,“大家留够自用的,剩下的可换粮食,岂不两全其美?”
韩氏眉头舒展,“可不是嘛!我家那老头子把十五亩旱地都种了银薯,如今堆得连路都没了。”
“我家也是!”王氏附和,“十亩地的收成,三间屋子都装不下。”
话音未落,田刚大步而来。“周琴,钦差大人下令了,”他喘着气道,“三斤银薯换一斤陈米,两斤换杂粮,五斤换新米白面。你们可以商量着上报,我明日拉粮来换。”
他环顾四周,“谁会写字?若有人识字,先记下来也好。”
“让我女儿来吧。”周琴轻声道。
众人惊诧,连白氏都愣住了。“小丫?小丫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