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清晨,帝国君臣在五百名精锐步卒护卫下,由十多名山民向导登山。这次登临,庐山留下了两处遗迹,《水经注》均有记载。郦道元先生文字峻峭瑰丽,描述山水形势无出其右。且看先生的两则纪实性描述。
其一,“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风采之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
其二,“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4],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耆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后来《太平御览》引《浔阳记》云:“上霄峰在庐山东南。秦皇登之,与霄汉相接,因名之。高处有刻名之字,大如掌背隐起焉,仅百余言。”
嬴政皇帝,第一次登临了不具宣教意义的大山。他登了上霄峰,刻石颂扬了大禹治水之功。他登了三石梁,遥望东南钟山,对那方虎踞龙盘之地生出了深深的隐忧。此时的嬴政皇帝,心头已经很清楚自己的下一步了。
庐山停留旬日,皇帝船队直下丹阳[5]。
丹阳,是江水出庐江郡进入会稽郡的第一座大城邑。丹阳与沿江的金陵邑、朱方邑、云阳邑等,一起构成了吴地的腹心地带,时人呼为江东。嬴政皇帝将江东之地作为东下第一立足点,意图很清楚,要在这里全力查抄六国贵族的秘密啸聚之地。行营一扎定,嬴政皇帝君臣会商,部署了查抄方略:行营只留一千精锐骑士护卫,其余四千人马,全数交顿弱、杨端和,在江东突袭缉拿罪犯;皇帝行营旬日后缓慢东下,沿途大张旗鼓震慑复辟势力;一月之后,皇帝船队与顿弱人马在会稽郡汇聚;李斯总掌皇帝行营船队;精力最为旺盛的蒙毅,专门率一支轻舟船队近岸游弋,两相通联策应。如此谋划妥当,各方立即行事。
一场震慑复辟犯罪的风暴,在江东之地骤然发起了。
嬴政皇帝尚未离开丹阳,顿弱秘密急报传来:在江左乌江水域的芦荡连天地带,有三处楚国贵族的啸聚港汊,水军突袭,一举包围缉拿一千三百余名楚国老贵族后裔。初审得知,楚国在江东最有实力的项氏部族,其嫡系后裔项梁等,已经逃出丹阳,逃往金陵邑等地。嬴政皇帝立即下令:全力查抄金陵、朱方、云阳三邑,务必缉拿项氏嫡系。此后,嬴政皇帝船队缓缓东下。在巨舟望楼之上,嬴政皇帝连连接到密报,连连颁下了一道道诏令。
金陵邑连续密报:金陵邑城郊多有秘密洞窟,藏匿楚国贵族后裔,啸聚了诸多中原贵族后裔,若得彻底查抄,得凿山断垄。嬴政皇帝立即与李斯会商,一边下令蒙毅派出便装吏员,大规模散布皇帝要破“东南天子气”的传闻;一边下令顿弱、杨端和立即凿山断垄,捣毁复辟根基地。
未过旬日,江东哗然传开了消息:皇帝开出了万余刑徒,凿开了金陵北山,掘断了山脊长垄,金陵邑地脉已绝,虎踞龙盘气象不复在矣!嬴政皇帝得报,又与李斯会商。李斯云,楚人民风好巫术鬼神,当改地名以示天道昭彰,使民心不再为神秘流言纷扰。嬴政皇帝当即拍案下诏:改金陵邑为秣陵。秣者,牛马牲畜之饲料也。秣陵者,牲畜匿居之地也。消息传开,民众愤愤然。后来,秣陵改为建业。晋灭吴,为视对吴轻蔑,又改回秣陵。隋后,秣陵之名终告消失。
朱方邑大同小异。三千刑徒凿断了城外一座小山。嬴政皇帝下诏,将地名改为丹徒。丹徒者,身着赭色囚服之囚犯也。本意,指此地窝藏罪犯。然以丹徒为地名,显然使人产生此地是刑徒之乡的联想。此一地名,在近代曾改为镇江,后来又改回丹徒。
在云阳邑,刑徒凿断了北岗,将平直的官道,挖成了曲曲折折的小道。地名改作曲阿。这个地名的命运与秣陵相似,三国时吴改为云阳,晋改回曲阿,唐改为丹阳。此为今江苏丹阳,不是嬴政皇帝驻屯的丹阳。
江东缓行月余,缉拿六国逃匿贵族两千余人,大大震慑了当时甚嚣尘上的复辟暗流。此后,种种流言销声匿迹,逃亡贵族的复辟活动更为隐秘。若非后来大局突变,天下复辟活动很可能就此渐渐萎缩。也就是这次江东之行,项梁与少年项羽,第一次看见了威势赫赫的皇帝,留下了那句见诸史册的名言。
那是皇帝船队停泊云阳邑,登岸改作车骑,南下震泽(今太湖)开往会稽郡的一路驰道上。时当初夏,浩渺震泽碧波连天白帆点点。大泽东岸驰道上,皇帝巡狩车马隆隆南进,两侧哨骑飞驰,车声辚辚,旌旗蔽日,在青山绿水间分外壮阔。吴越民众拥挤在道边的每座小山包上,观看着终生难逢的皇帝仪仗。在一座林木遮掩的山包上,有老少两布衣隐身树侧,遥望道中。老人须发灰白,精瘦结实。少年粗壮异常,虎虎生气充盈。
“嬴政灭楚,项氏血流成河也。”老人低声切齿。
“彼可取而代之!”少年一拳砸向树身。
“灭族!不许疯言!”
“项羽不报血海深仇,誓不为人!”
“如何报仇?”
“杀光秦人!烧光咸阳!”
“还是先练好剑术再说。”老人冷冷一笑。
“不!项羽要练万人敌!剑,一人敌罢了。”
老人长声大笑。
四月初,皇帝行营抵达会稽山。
在当时的江南山脉中,会稽山是最具神圣性的名山。会稽山古名防山,又名茅山、栋山。栋者,镇也。其意,此山乃扬州之镇也。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据《越绝书》云,黄帝曾在这座山中留下了金简玉字的谶书。究竟预言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与会稽山关联最紧密的神性,是大禹治水的种种遗迹。会稽山之名,因禹帝治水成功之后大会诸侯于此山,计功封国(会计),更名为会稽山。大禹继承舜帝的第十年东巡,崩逝于会稽山,也葬在了会稽山。
后世《水经注》记载了大禹陵的神秘:“山上有禹冢……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后来,夏帝少康封少子杼居会稽山,专一守护祖先大禹陵。杼的后裔繁衍至春秋时期,成了当时的越人,建立了越国。著名的越王勾践部族,便是大禹夏部族的后裔。
嬴政皇帝登临会稽山,隆重地祭祀了大禹。
五帝之中,禹是最具事功精神的一个。五帝之中,后人唯冠禹帝以“大”字,绝非虚妄之颂,实因其功业超迈前代,奠定中国文明根基也。一言以蔽之,上古族群迈入国家时代,自大禹始也。可以说,在嬴政大帝之前,大禹所开创的诸侯封建制的中国,一直延续了近三千年。唯其如此,嬴政皇帝对禹帝的尊奉,是发自内心的,登临会稽山祭祀大禹,少有宣教意味。
祭祀大禹之后,嬴政皇帝登上了会稽城外最高一座山峰,在这里眺望南海,伫立竟日不去。这座山峰,被后人称为秦望山。《水经注》云:“秦望山,在州城之南,为众峰之杰……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隥孤危,径路险绝。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回多风所致。”如此高逾七里,且路径险绝之高山,业已羸弱的嬴政皇帝要执意攀登,全在心头积压的对南海诸郡的忧虑。遥望南海,嬴政皇帝耳畔蓦然响起了暮色之中从椰林河谷飘出的秦风,不禁低声哼唱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秦风。一首歌没有哼完,嬴政皇帝老泪纵横了……那日暮色中,嬴政皇帝是被士兵们轮流抬下山的。
夜里,嬴政皇帝在灯下再度仔细读了李斯写的宣教文,下了刻石诏令。
这篇祭文被后人称为《会稽刻石》,其文辞曰: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彰。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长。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惜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挈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凤,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挈,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这篇刻石文,实则与嬴政皇帝祭祀大禹的意涵相连。
皇帝祭祀大禹,自然要陈述大禹超迈古今的功业。面对大禹这样一个文明奠基者,秦政及秦始皇帝的大功业自然也要向大禹提及。实际上,会稽山刻石文便是伟大的嬴政皇帝与伟大的禹帝之间的一场政治对话;同时,也是帝国君臣向天下民众再次正面宣示新政宗旨。
这篇刻石文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全面回顾了山东六国的失政暴虐:“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示合从,行为辟方。”同时,第一次正面提出了秦灭六国的起因与宗旨:“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惜暴悖,乱贼灭亡。”既是对山东民众的昭示,也是对复辟势力的警告——六国乃自取灭亡,非秦无道也。紧接着,又相对全面地回顾陈述了秦政德风化俗的一面,列举了天下太平大治的种种善绩。应该说,这篇刻石文与云梦泽望祀舜帝的宣教主旨,与祭祀大禹的主旨,都是相呼应的;其总体意向既是明确的,又隐含着某种微妙的意蕴。明确的一面是,大秦新政功绩天下有目共睹,不容抹杀,不容曲解;微妙的一面是,大秦新政开始顾及王道圣君了,开始提出德政了,秦政有所补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