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行进七十里,当天夜里,各路斥候也传回了情报。
其一,长安相国府惨遭李肃带人屠戮,全府上下无一活口。对此董瑜表面上怒不可遏,但内心早有预料。他本身对相国府的人也没有多少感情,全府上下连个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没有。不过无一活口应该不至于,至少貂蝉应该是被吕布保下来的。
其二,朝廷方面派遣皇甫嵩带兵南下蓝田抵御段煨,对此董瑜也表示不理解。如今朝廷可用之兵不多,在西凉大军直扑长安的关键时刻,怎么敢分兵出去的?是王允不知兵事,还是皇甫嵩太过高看自己的能力?
其三,长安方向的斥候来报,此时长安四门戒严,但是从城楼军事部署来看,守备军已不足万人。
董瑜听到这个消息,倒是长舒了口气,如果长安战事拖延日久,只怕徒生变故。但只有万余人把守,哪怕西凉军不善攻城,拿下长安也是轻轻松松,毕竟董瑜带来的大军可有十万之巨。
董瑜在帐中简单的擦洗后,正欲更衣。
帐外侍卫却在这时通报,帐外有人求见。
董瑜不用猜也知道是谁,便速速将人请进。
来者身披黑袍,兜帽之下赫然是那张正气凛然的脸。不是贾诩又是何人?
贾诩进入帐内,立刻拱手言道:“哎呀,公子做的糊涂事。”
董瑜知道贾诩说的是什么,他承认昨夜自己冲动了,但是他一点也不后悔。
贾诩见董瑜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更是长吁短叹起来:“公子已知樊稠将军是吾计中重要一环,此时交恶,只怕会徒生变故啊。”
董瑜抿了抿嘴,沉声道:“难不成,吾要看着这些混账欺辱百姓?那可都是我华夏子民。”
贾诩有那么一瞬间瞪大了双眼,他甚至都有些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现了幻听。
腻知道全天下杀戮百姓最重的就是嫩爹么?要不是嫩爹放纵,西凉军的军纪何至于此?
现在腻个凉球滴想要挽回了?在这关键的时刻?果然是黄口小儿,想一出是一出……
贾诩心中虽然极度不满,但谁让自己的小命就捏在人家手里,这个时候还是得劝谏的。
只听贾诩又是一声长叹:“请公子莫要妇人之仁,如此下去,吾等死无葬身之地矣。”
贾诩见董瑜蹙眉不语,气得嘴角都泛起了冷笑:“公子莫不是以为这一路行来死伤会少吧?行军打仗要是都如公子这般,那不如自个抹脖子得了。”
贾诩不等董瑜反驳,继续道:“那长安虽然城高池厚,但是占地极广,城墙延绵,公子认为一万守军能否首尾兼顾?朝廷这个时候敢派遣军队主动出击,难道真的是想自绝于长安?”
“怕是等公子兵临城下之时,满城都是被动员起来的百姓了。以公子之才智,不难想到这点,届时满城上下都是百姓,公子打是不打,杀是不杀?再者城破之时,这西凉虎狼之士各个奋勇,难免又是一场血腥屠戮。公子还能制止得了?”
“几个妇人公子尚且救了,那满城百姓呢?公子何以……”
不用等贾诩说完,董瑜都知道他想说自己又当又立了。
不过此刻董瑜也是惊起了一身冷汗。
他确实是没想到长安是可以动员百姓协防的,以西凉军恶劣的风评,想要动员城中百姓真的太简单了,何况他们还有朝廷大义在手。
这百姓一旦加入战局,以长安之城高池坚,怕是很难一鼓而定,但战争时间一旦拉长,只怕变数越来越多了。
……
董瑜深吸一口气,他这一路行来,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和未知,他早就已经习惯了。
现如今大战在即,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董瑜并未去反驳贾诩的话,他先是示意贾诩坐下,亲自为其倒了一盏茶水,随后缓缓说道:“先生所言,于大局而言,都是对的。瑜确实不该如此冲动,但事情再来一遍,吾依旧会如此选择。”
董瑜挥手示意贾诩自己还未说完。
“先生不必担心,瑜从不认为自己是个仁人,该战的时候,瑜绝不手软。但那几个妇孺,夺之不能生吾气势,只能徒增暴虐之名。这种事情如果不制止,吾等只会自绝于百姓!吾可能制止不了屠戮的发生,现在为了活命,乃至未来为了活的更好,吾甚至会亲自缔造很多杀戮。但绝不会有人,因取乐而死,华夏子民更不该死于无意义的屠杀当中。至少在吾刀下,不行!”
稍作停顿,董瑜沉声道:“如果吾之麾下,都是这般豺狼之士,那么吾宁愿不要。”
……
董瑜说这话的时候,眼神极为认真。他这些话,不仅仅是对贾诩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如果他也放下这份底线,那么他就真的不知道会活成什么样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