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擦了擦手上的机油,咧嘴一笑:“咋?你想开工厂啊?”
“不是工厂,是公司!”柳青的眼睛亮得惊人,“咱们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加工厂……不能一直靠合作社的名义干下去,得有个正式的名头,能签合同、能贷款、能跟外商合作!”
老周挠挠头:“可咱是农民,谁听说过农民开公司的?”
柳青笑了:“深圳的农民早就在干了!陈永年说过,那边已经有‘乡镇企业’了,咱们为什么不行?”
当晚,村委会的电灯灯亮到深夜。
柳青把林小雨母亲笔记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几页摊在桌上,又拿出从深圳带回来的《经济日报》,上面刊登着广东顺德农民创办“美的电器厂”的报道。
“咱们现在有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旅游项目,还有蜂蜡工艺品出口,”
柳青手指点着桌面:“但如果一直用‘柳家沟合作社’的名义,跟外商签合同的量已经上线了,每多几分都需要政府批准,银行也不给贷款。”
吴村长抽着旱烟,眉头紧锁:“可办公司得登记吧?县里能批吗?”
“能!”柳青斩钉截铁,“中央文件都下来了,县里不敢卡。再说,咱们又不是私营,是集体企业,利润还是归全村!”
老支书眯着眼问:“那叫啥名?总不能还叫‘柳家沟合作社’吧?”
柳青想了想,目光落在林小雨母亲笔记扉页的那句话上——
“生态是根本,文化是灵魂,科技是翅膀。”
他抬起头,微微一笑:“就叫‘新禾农工商联合公司’!”
“新禾,象征新生的庄稼,也象征咱们的新路子!”
第二天一早,柳青骑着自行车直奔县工商局。
办事员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抬头瞥了他一眼:“办什么业务?”
“注册公司。”柳青把准备好的材料递过去。
办事员一愣:“公司?你是哪个单位的?”
“柳家沟生产大队,集体所有制企业。”
办事员皱眉翻着材料,嘀咕道:“农村办公司?没听说过……”
柳青不慌不忙,从包里掏出一份《人民日报》,指着上面的一篇报道:“您看,中央鼓励农村发展商品经济,广东、江苏早就有村办企业了。”
办事员将信将疑,又翻出一本红头 文件,对照了半天,终于勉强点头:“行吧,先填表。经营范围写什么?”
柳青早有准备:“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推广、旅游服务。”
办事员瞪大眼睛:“这么多?你们一个村子能干得了?”
柳青笑了:“我们还有沼气发电、蜂蜡出口,未来可能还要搞农机生产。”
办事员咂舌,上上下下请示了领导好几天,才终于盖上了公章。
“成了!”柳青攥着那张盖着红印的营业执照,走出工商局大门时,阳光正好洒在纸上,映得那行字格外清晰——“新禾农工商联合公司(集体所有制)”
回到村里,柳青立刻召集全村开会。
他站在晒谷场的磨盘上,举起那张营业执照,高声道:“从今天起,咱们柳家沟的产业,正式挂上公司的牌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