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2年,赵普晋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
【964年正月,宋太祖部署中枢与地方既定,时机成熟,尽罢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
【同月,赵匡胤任命已在枢府四年的赵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他为宰相。】
“好一个赵普!好一个黄袍加身!好一个杯酒释兵权!”
唐太宗李世民连声叫好,对赵普的计谋很是赞赏。
当初要是有赵普在他身边,也不至于出现玄武门那样惨烈的政变。
“这赵普确实好计谋!”
春秋五霸纷纷点头称赞,对于杯酒释兵权这个计谋很是赞同。
只有回收兵权,才能不被人推翻统治!
【赵普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分割宰相权力,设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政、财政,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收地方精兵为禁军等,形成“强干弱枝”的统治体系。】
【他还提出“先南后北”方针,助北宋逐步平定荆南、后蜀、南汉等割据政权。】
“赵普之才在我之上,这天幕排名,有些心服口服!”
刘伯温看着天幕,感慨地开口说道。
【赵普在宋太祖朝,曾两度拜相,但因专权、受贿等争议被罢黜,外放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复召赵普为相,主持朝政至病逝。】
“官家有何吩咐?”
赵普被带到赵匡胤面前,不慌不忙地问道。
赵匡胤摆了摆手,示意他先看天幕。
【宋太祖赵匡胤暴逝后,赵普献“金匮之盟”,称杜太后临终要求“兄终弟及”,为赵光义继位提供合法性依据,缓和“烛影斧声”引发的舆论争议。】
“好好好!”
“赵普!你如何解释!”
宋太祖赵匡胤的面色瞬间阴沉下来,盯着满头冷汗的赵普喝问道。
“官家!这……这肯定是赵光义逼着微臣做的!”
赵普面色煞白,浑身衣衫被冷汗浸透,哆哆嗦嗦地回答道。
要知道,眼前这位可是把自己亲兄弟都给枭首的狠人!
赵光义的坟头草,都一样半米高了!
他怎能不怕!
“等天幕播放完,再定你得罪!”
赵匡胤沉默片刻,缓缓开口说道。
【赵普晚年参与对辽战略谋划,支持太宗“雍熙北伐”,但此战最终失利,暴露北宋军事积弱问题。】
【赵普于992年病逝,享年71岁,宋太宗追赠尚书令、真定王,谥号“忠献”。】
“呵呵!这赵光义对你可真好!”
宋太祖赵匡胤冷哼一声,斜睨着赵普,冷冷地说道。
赵普吓得腿一软,瞬间瘫软在地。
【赵普执政时排斥异己,曾因受贿、专权屡遭弹劾,但其治国能力备受两朝君主倚重。】
【据传赵普晚年常读《论语》,自称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
【此说虽为后世附会,但反映其以儒家理念简化施政的风格。】
“起来吧!以后好好做事,别想其他歪门邪道的点子就行!”
看到这里后,赵匡胤闭上了眼睛,声音低沉地说道。
“多谢官家!微臣以后定当为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普听到此话,赶紧从地上爬起来,对着赵匡胤躬身说道。
【赵普的一生,反映了从乱世到治世的转型中,务实与权谋交织的政治家形象,其影响贯穿北宋乃至整个华夏帝制时代的集权制度。】
【历史十大谋士第八位,赵普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