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对上老爹冷峻的目光,讪笑道:“谁逃学了,我早就学好了,现在可爱学习了,老师昨天还特意表扬我了呢。”
说完,拖拖拉拉的去了自己屋里,好一会儿才斜挎着书包从屋里出来。
上学如同奔赴刑场!
陈华轩懒得搭理这个小畜生,待小女儿陈永花也背着书包离开家后,看向正在刮盆底的陈永生。
“三儿,你今天怎么饭量这么大?”陈华轩倒不是嫌弃儿子吃得多,只是怕他撑着。
郑兰满脸苦恼:“这么大饭量,定量怎么够!”
陈家村社员有句口号:“够不够,三百六!”
意思是无论大人小孩,每人的平均口粮是三百六十斤。
包括玉米,地瓜,小米,麦子等等。
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的家里劳力多,口粮就多,劳力少,口粮就少。
但是最少也得三百斤以上。
像陈家这种情况,陈永生的标准就是三百六十斤。
平均下来,每天才不到一斤粮食。
以陈永生如今的饭量,一斤粮食不够他一顿吃的。
若是吃不饱,只能花钱买高价粮。
听到郑兰还在唠叨个不停,陈华轩不满的看过去,“你说什么胡话呢,永生吃得多证明他身体好,定量不够就去集市上买点,正好今天是去公社赶大集的日子。”
说完,又看向陈永生,“三儿,今天你去学校吗?”
陈永生说:“我今天有点事去办,明天再去上课,正好赶集去。”
“嗯,休息一天也好。”
陈华轩点点头,从衣服里掏出五块钱递了过去,“这钱你拿着,去集上多买点玉米面回来。”
陈永生接过钱揣进兜里,心里却叹了口气。
买一斤有粮票的白面是一毛八分钱,玉米面是八分钱。
而去大集上购买白面最少也要两毛八分钱,玉米面要一毛三分钱。
五块钱仅能购买三十八斤玉米面。
按照陈家如今的条件,即使顿顿吃白面馒头都可以。
但是陈华轩和郑兰太爱面子了。
无论是陈华轩的侄子侄女,还是郑兰的娘家人,谁来开口借钱都答应。
这也就罢了。
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来打秋风。
弄的自家人竟然吃玉米面糊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其实陈家家里有一袋白面,但那是郑兰特意留着待客的。
陈华轩和郑兰的性子是,宁愿苛待自家人的肚子,也要招待好客人。
如今再加上自己这个大胃王,若是没有苏雪薇邮来的三百块钱,陈永生恐怕真要饿肚子。
刚吃完饭,村里的赤脚医生王建国就来了。
虽然陈永生已经好了,在陈华轩的坚持下,还是拿体温计量了体温。
看到陈永生的体温正常,陈华轩特别高兴。
王建国背着药箱离开后,陈永生找了一个竹篮,往里面倒了些花生壳,把竹篮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又让郑兰找了两个麻袋和白面袋子,这才骑着车离开了村子。
陈家村距离公社不到二十里路,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
公社就是后来的镇子,直到六年以后名称才改回来。
大集在公社的最南头,而陈永生上的高中在公社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