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难产
时间过得很快,村里大家都忙着春耕,大宅里也不例外。
不过,没有村里的人那积极,早上了了,下午这些爷们就不下田了。
总之,每天都会干,就是时间不定。
这日,大宅里原本平静的生活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慌乱打破。
小翠的肚子毫无预兆地发动了,这可把青杉吓得脸色煞白,那惊恐的模样,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一般。
毕竟,这是小翠的第一胎,没有经验,心里都没底。
三思和其他人也都跟着紧张起来,整个大宅瞬间弥漫着一股不安的气息。
大家手忙脚乱地把稳婆请了过来,青杉则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在门外焦急地踱步等待。
只见丫鬟们不断地往屋里送水,又不断地端着带血的盘子出来,那场景,让人看了不禁心生担忧。
青杉更是心急如焚,忍不住对三思说道:“老大,小翠会不会有事?我很担心。”
三思虽然自己也是孕妇,但看到青杉如此慌张,还是强装镇定地安慰道:“没事的,我们这里还有赵神医和阿景呢,放心。”
其实,她心里又何尝不紧张呢?毕竟生孩子这事儿,谁经历谁知道其中的凶险。
她自己是剖腹产的,麻醉前的那种难受和恐惧,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像小翠这种情况,最怕的就是难产,一旦难产,很可能就不得不转为剖腹产,那整个过程,简直就是从鬼门关走一遭。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已经过了两个时辰,屋内依旧没有动静,只有小翠一声声痛苦的叫喊声不断传来。
这声音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每一个人的心,把大家吓得脸色大变。
阿姝实在忍不住了,焦急地说道:“老大,要不要直接让阿景去给她做手术?这样时间太长,怕小翠有危险。小翠的盆骨太小了,顺产生孩子确实有点困难。”
大家都清楚,孩子大,盆骨小,孩子就很难生出来。
不一会儿,稳婆终于从屋里走了出来,一脸凝重地说小翠难产,估计大人小孩都保不住了。
听到这话,三思当机立断,让稳婆们都出去,然后让阿景进去进行剖腹产手术。
她心里明白,再拖下去,恐怕真的就来不及了。
半个时辰后,屋内传来了孩子响亮的啼哭声。
那声音,宛如天籁之音,让所有人的心都落了地。
“生了,生了,小翠怎么样?”青杉激动得大喊起来,那声音里满是喜悦和担忧。
阿景抱着孩子走了出来,笑着说道:“别嚷嚷,你媳妇需要休息。是个漂亮男孩,放心,母子平安,就是受了点罪。”
青杉一听,高兴得都忘了先抱孩子,直接冲进房间去看小翠了。
阿景在后面喊道:“诶,孩子,你的孩子。”可青杉早已没了踪影。
于是,孩子便由三思他们先抱着。大家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宝贝,只要身体还方便的孕妇,都忍不住想抱一抱,沾沾喜气。
三思把孩子交给奶娘,然后对大家说道:“过两天再来看小翠吧,她现在这样,我们也不方便进去。刚做完手术,麻药都没有过,她需要休息,等她身体好点,大家过来再看她。”
阿景也在一旁说道:“这几天我还要给她挂水。还好空间里还有不少医药用品。”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春耕还没有结束,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继续投入到农事中去。
其实,阿姝她们心里也挺担心的,因为她们也快生了。
虽然第一胎生产还算顺利,但难保这第二胎不会发生难产的情况。
三思自然明白大家的害怕,女人生孩子,其中的艰辛和危险,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男人们看到小翠的情况,也都暗自决定,以后不让自己的妻子再生孩子了。
好在赵神医的药十分有效,调身体的药很多。
小翠刚生产完,服用了赵神医开的药后,没几天就精神多了,伤口也愈合得不错。毕竟阿景虽然有麻药,但是没有止痛的药水,麻药一过,小翠的疼痛感还是很明显的。
就她这小身板,能挺过来,着实让人佩服,当然,这其中赵神医的药起了很大的作用。
“老大,我们能直接选择剖腹产?我怕了。”小凡一脸担忧地说道。
阿原也跟着说:“我也是。”
阿姝也附和道:“老大,我也想。”
三思看着她们一个个忧心忡忡的样子,耐心地劝说道:“你们又不是第一胎,已经生过孩子了,再生就容易多了。剖腹产毕竟是个手术,对身体是有害的。当时,我没办法才剖腹的,我都要休息差不多半年。而且,要是你们再想继续生,就得等两年后才能生了,顺产就不用。你们自己想清楚了。”
大家听了三思的话,都陷入了沉思。
阿景也跟她们详细地说了剖腹产的利弊,特别强调空间的医药用品有限,不能随便用,只能用在急需的时候。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耕终于结束了。
三思的庄子有舅舅和三念管理,自然不用她操心。
只是之前收获了很多土豆,怎么处理这些土豆成了个难题。
后来,祈君宸提议道:“把土豆都运往北城吧,虽然那里也种植了很多,但是将士多,粮食足够,将士们每天可以吃的饱饱的。”
三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说道:“嗯。好。你让人运走吧。反正时间也不能放太长,不然容易长牙。”
祈君宸太了解他的王妃了,笑着说:“我会让他们按市场价买的。”
三思狡黠地笑着说:“嘻嘻,还是你了解我。既然是我们辛苦种来的,怎能白送呢?而且现在父皇又不缺钱,不会那么吝啬吧?”
祈君宸笑着说:“不会,我已经跟皇兄说过这个事了,毕竟京城的庄子上,也收获了不少。”
三思又开玩笑地说:“那我的白米呢?要吗?”祈君宸宠溺地说:“要,边关常年需要大量粮食,能用正常价格买到那么好的粮食,父皇不会不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