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给皇帝看过后,皇帝已经昏迷不醒,很快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年仅三十三岁。
魏国皇帝元宏,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经史百家无所不览,无所不通。
他精于谈论庄子和老子的深奥学说,对佛教教义更是研究得极为透彻,常能引经据典,阐发独到见解。
元宏才华横溢,笔走龙蛇,常爱挥毫泼墨,撰写文章、诗赋、铭文、颂歌,其文采飞扬,为时人所称颂。
自太和十年以后,国家的诏书皆由元宏亲口授意,字斟句酌,无需他人起草,足见其治国之严谨与用心。
他生平酷爱奇才异士,尊重贤能之人,常说:“君主若能以诚待人,胡人与越人亦能亲如手足,共筑和谐。”
他还曾郑重告诫史官:“史笔如铁,要如实记录时事,切勿隐讳国家的丑恶。
君主若独揽威福,史官再不秉笔直书,那还有何畏惧?
何谈治国?”
元宏在位期间,每次郊庙祭祀,都亲自参加,虔诚至极,从不敷衍了事。
他生活节俭,宫室若非破旧不堪,绝不会轻易修缮;
衣服帽子也是洗了再穿,补丁叠补丁,却从不言苦。
他在位二十三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被后世誉为一代明君。
然而,这位明君也有其致命的弱点。
他因宠爱冯昭仪,而逐渐迷失了心智,导致废后换太子,违背了伦理纲常,更闹出了宫廷丑闻,使得朝野震动。
元宏对此深感痛悔,却已无法挽回。
最终,他含恨而终,令人扼腕叹息。
这可见美色实乃祸根,普通人尚且不该沉迷美色,何况是一国之君呢?
真是值得世人大声疾呼,引以为戒!
元宏驾崩后,彭城王元勰与任城王元澄等人商议后事。
他们深知齐军尚未走远,又恐手下人心生异变,于是决定暂时不发丧,以稳定局势。
他们命人将皇帝的遗体装入安车,加快赶路速度,一路秘密行进。
一路上,元勰等人像往常一样问安行礼,以掩人耳目。
同时,他们派人飞速前往鲁阳召唤太子元恪。
待太子元恪赶到后,他们才为皇帝装殓发丧,众人皆穿孝服,哀声震天。
随后,他们拥立元恪继位为新帝,共商国事。
咸阳王元禧是元宏的大弟,他闻讯从洛阳赶来奔丧。
然而,他心中却对元勰充满了疑虑,生怕他有所图谋,对皇位虎视眈眈。
元禧到达鲁阳城外后,先派人打探消息,确认无误后,才敢进城。
他一见元勰,便感慨万分道:“你不但辛苦万分,还危险至极啊!
在这风云变幻之时,稍有不慎,便可能身败名裂。”
元勰却淡然回答道:“兄长见识高远,年纪又长,自然懂得防备危险。
我虽握着蛇骑着虎,身处险境,却并未觉得有多艰难。
只要心中坦荡,何惧风雨?”
元禧闻言笑道:“我想你是怪我来晚了吧?
弟弟莫怪,哥哥我也是一路风尘仆仆,赶来不易啊。”
此外,东宫的官员也大多对元勰心存疑虑,暗暗防备着他。
他们担心元勰会利用这次机会,谋取私利。
然而,元勰却诚心诚意、礼数周全,对待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没有一丝嫌疑之处。
他的举止让众人渐渐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开始相信他的忠诚。
待元恪继位后,元勰跪着奉上了几道遗诏。
元恪站起身来接过遗诏,一一照办无误。
他深知这些遗诏的重要性,也明白元勰的良苦用心。
当即,元恪命令北海王元详和长秋卿白整等人拿着遗诏和毒药进宫,赐冯皇后自尽。
冯皇后闻讯后,吓得魂飞魄散,不肯自杀。
她四处乱跑乱叫,企图逃避这厄运。
然而,白整却指挥内侍将她紧紧抓住,强行灌下了毒药。
冯皇后挣扎着,眼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然而,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她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只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至于冯皇后究竟有没有服毒身亡,那又是另一段曲折的故事了,且待下一章再细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