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温体仁嘛,则是因为入阁的时间太短,要是袁可立不因病致仕,朱由校肯定会选择袁可立。
定了主考官为孙承宗之后,对于副主考人选,就容易多了。
经过简单权衡,就定下了出生于贵州普安卫的礼部左侍郎王祚远。
原因也很简单,贵州是科举小省,他很难拉拢新科进士。
至于周延儒,一是才刚出任礼部右侍郎,二是历史上的他在科举之事上虽然不至于一塌糊涂,但照顾亲友还是有很大可能的。
心中定下主副考人选后的第三天,孟绍虞将同考官的候选名单亲自送到了朱由校的书房内。
在勾选了二十人之后,朱由校便让刘若愚将名单还给了孟绍虞。
等孟绍虞接过名单后,朱由校笑着说道:“主副考人选朕也定了,主考官就由孙阁老出任,而副主考则由礼部左侍郎王祚远协助孙阁老!”
“是,陛下,臣回去后便安排他们尽快前往贡院!”
“好,要注意好保密之事,不可出现纰漏!”
“陛下放心,臣定当严格监督!”
“好,去吧!”
“臣告退!”
九天漫长的考试结束,应试的举子们终于可以从狭窄寒冷的考棚内解放。
接下来的十五天时间,依然是他们最为煎熬的十五天。
若是中榜,从此飞黄腾达,若是落榜,还要继续回乡苦读,亦或是一辈子只能当个地方上的无名小官。
第十五天的傍晚,朱由校终于看到了孙承宗定下的今科四百名贡士人选。
对于历史上的这科进士,朱由校只记得有几个名声响亮的东林党人,一个是榜眼的吴伟业,一个是二甲的杨廷麟,还有一个是三甲排第一的张溥。
吴伟业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是娄东诗派的开创者。
不过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上了乾小四的贰臣传,也就是投降满清,当了满清的官。
而吴伟业最让人感兴趣的事情,自然是他与“秦淮八艳”之一卞玉京的暧昧故事,以及《红楼梦》的可能作者。
杨廷麟嘛,做过翰林,也做过卢象升的军师,卢象升战死后,他被罢了官。
南明小朝廷组建之时,他可是异常的活跃,不过却是东林党掀起党争的先锋之一。
好在杨廷麟比吴伟业有节操多了,不仅积极抗清,赣州城破后,还选择了投水殉国。
至于张溥,这一科就不可能再有他了,就算榜单上有他的名字,朱由校也会将其黜落。
看着看着,朱由校居然发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在这份榜单上的人,那就是直到崇祯十年才会中选的堵胤锡。
这让对本科进士不抱多大期望的朱由校,反而立时激动了起来。
终南明十八年,能入朱由校法眼的文臣只有堵胤锡一人,其他人不是无能之辈就是骨头软投降满清的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