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辽西就能一天比一天好。
反之。
若是这些人再次落草为寇,那将会极大影响辽西的发展。
孟学文吩咐后,当即就有书吏写好了回复公文。
孟学文签字用印后,书吏马上就拿着回复公文出门,派人送走。
孟学文并没有歇息。
他喝了一口热茶后,又拿起了另外的一份公文。
“嗯?”
“辽西纪实?”
“这是何物?”
看到这一份新的公文,孟学文有些疑惑。
“知府大人!”
“这是幕府的首席幕僚陆一舟首席派人送来的。”
一名复州接收的书吏当即开口解释。
“陆首席要咱们知府衙门将此《辽西纪实》分发各处宣读。”
孟学文闻之,面色微沉,不悦之情溢于言表。
自家小侯爷成立幕府他是知晓的。
陆一舟成为首席幕僚,他也没意见。
毕竟陆一舟曾侍奉老侯爷,今又佐小侯爷,其人品才干,自当无虞。
可陆一舟现在却以首席幕僚的身份,开始吩咐他这个知府做事。
这就有些僭越了。
陆一舟这个首席幕僚只不过是小侯爷的私人幕僚而已。
他可是大乾堂堂正正的辽西知府。
哪有私人幕僚吩咐朝廷命官办差的?
这陆一舟也太将自己当回事儿了。
孟学文心情不悦。
他将那份沉甸甸的《辽西纪实》轻轻搁置于案头,打算暂且搁置一旁,让其冷却几日。
可是他转念一想。
陆一舟作为小侯爷幕府的首席幕僚,应该知道分寸的。
可他还是将此物送到了知府衙门。
那他是不是遵从小侯爷的吩咐呢?
自己若是将其搁置不办,小侯爷怪罪下来,自己担待不起。
想到这里后。
孟学文犹豫片刻后,终是伸手将那份《辽西纪实》重新拾起,握于掌中。
他将其展开,细细地研读起来。
读完辽西纪实后,孟学文心里暗道一声好险。
此辽西纪实里面就写了两件事。
一则是写了小侯爷领兵进山剿匪之事,二则是小侯爷体察民情,辽西军帮百姓做事的事儿。
很显然。
这辽西纪实是为了吹捧自家小侯爷的功绩而写的。
这目的嘛,自然是不言而喻。
这里面的内容虽有一些夸大之处,可总体而言,并没有什么问题。
孟学文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笑中既有不屑,又似乎藏着几分感叹。
这陆一舟能这么快当上小侯爷的首席幕僚,看来这拍马屁的功夫还是不赖的。
可会拍马屁,何曾不是一种能力呢。
他捣鼓出的这个辽西纪实一旦让世人熟知,那小侯爷的声望必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只是他一个首席幕僚,吩咐自己堂堂知府去做这些事儿。
他还是觉得心里膈应得慌。
可这是吹捧自家小侯爷的事儿,他也不敢怠慢。
“将此辽西纪实多誊抄几份,除了张贴到城门口等显眼之处外。”
“再让各衙门的官吏也要好好地读一读,给百姓讲一讲。”
孟学文说着,补充了一句:“再拿一份去辽西的茶楼,找一个说书人,让其给百姓宣讲。”
“小侯爷智勇兼备,剿匪建功,且仁义布施于民,治军严谨,实乃当世之楷模,宜广为传颂。”
“遵命!”
有书吏当即答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