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来了!
凭借着几十年的种地经验,七人自然毫无疑问地入选了。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
入选的这一批人,大多都是从长安跟过来的。
大家都知根知底的,很快就闲聊了起来。
“老田,有小道消息说这次研究的是水稻。”
“虽然我没种过水稻,但想来和种粟米差不多吧?”
“大不了从头学起呗,就像当年阿耶教咱们种地一样。”
在大唐,粟米是朝廷规定的缴纳赋役的标准作物。
因此,长安城的农户们几乎家家种植粟米。
但大家也不怂,殿下需要研究什么他们就种什么。
他们的话,被站在教室门口的李恪听了个正着。
这一幕,让李恪不禁想起后世一位科学家。
华夏力学之父——钱伟长,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
从高考只考5分,到华清物理学全系第一。
就连小说都不敢那么写!
可也正是那一批的隐姓埋名的科学家,
在华夏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投身祖国空白的科研领域中。
是他们撑起了的民族脊梁,让华夏做到了从无到有;
也正是他们的奠基精神,引领着后人走向从有到强!
而在这群朴素的农民身上,李恪似乎看到了脊梁的影子。
李恪暗道:这群人…有科学家之姿啊!
啪啪啪—!
不自觉的,他忽然鼓起掌来。
掌声一响,众人才注意到站在教室门口的那道身影。
“见过殿下。”
“见过殿下。”
听见殿下的掌声,这群农民诚惶诚恐,急忙行礼。
“哎呀,都是老熟人了,免礼免礼。”
李恪抬手虚托,示意他们起来。
说不定若干年后,这群人还真能研究出一些新东西来。
不一定都是系统提供的,也可以是他们自创的。
“既然诸位都是熟悉面孔,那本王就不说场面话了。”
“此次召集大家前来,是想组建一支杂交水稻团队。”
杂交水稻?
这杂交是咱们理解的那个杂交吗?
人群中的老田冷不丁地来了一句:
“殿下,这杂交…它正经吗?”
李恪:“……”
ps: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致敬—国士无双,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