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人工模拟旱灾、虫害等灾害即可。
第五年就可以保留最优杂交组合,反向改良自交系,将将杂交种与父本回交,增强特定性状。
如此粟米的迭代就完成了。
因为提高了数值,其产量也有了保障,且适应了多重严苛环境,给农耕提供了保障。
在栽培的时候,除去专业人做专业事以外,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确保土地的贫瘠’。
这是在模拟现在杂交实验的逆境育种。
这两种改革其结果达不到现代杂交水稻的产值,但足以增产百分之五十甚至触摸到六十。
但李唯觉得这还不够。
肥力也是作物产量的关键。
第一,生物固氮,豆科绿肥轮作。
通过种植紫云英、苜蓿等豆科植物,盛花期翻压入土。
这是改进了《齐民要术》中的美田法。
第二,矿物补充,磷矿粉、钾长石粉施用。
辽宁建平磷矿、蒙古高原磷矿、中亚卡拉套磷矿(哈萨克斯坦卡拉套山脉),洛哥磷矿,由远及近,分量充足。
矿物补充需要的技术突破点在石臼与碾盘。
仅40目达不到研磨的需求,但问题不大李唯会出手的。
除此之外,磷矿还有替代法。
骨粉、鸟粪石、蚕沙、鱼鳞渣。
端看情况与地利。
就比如说今年,那一定是骨粉先行了。
第三,微生物菌剂,自制根瘤菌液。
采集豆科植物的根瘤,碎后与米汤混合发酵7天,播种时拌种。
微生物活性很难量化,但新种开发都需要五至六年,在这方面堆积大量的实验,并不是无法突破它的桎梏。
第四,免耕覆盖,秸秆还田+草木灰覆盖。
收割后留茬30厘米,铺撒秸秆并焚烧成灰,保留灰烬层抑制杂草。
第五,蚯蚓养殖,堆肥田放养环毛蚓。
在堆肥区引入野生蚯蚓,《酉阳杂俎》记载了‘地龙’药用,现在把它田用并无问题。
使蚯蚓定期翻堆促进分解。
最后也是第六,稻-鱼-鸭共生系统。
稻田开挖沟渠放养鲫鱼、麻鸭,鱼鸭排泄物直接肥田。
这一点是针对南方的,北方因为气候与种植作物原因暂时不予考虑。
但李唯准备先在大棚中模拟环境实验,直接把成熟的结论交给赋税重区江浙。
必须要分裂江南,但又怎么能不再给颗枣。
农作物富起来以后,江南会在李唯的安排下富裕且分裂。
如此杂交与肥力的突破,李唯已经具备兑现远超‘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承诺的实力。
空口无凭,直接上理论数据。
为了保守,李唯只说最少的低保。
水稻,在唐朝的原产量为40至65唐石每亩。
两两改革后,可以达到每亩140唐石。
粟米,原产量为28至42唐石每亩。
改良后,可以达到100唐石每亩。
仅以江南道为例(因为这个地方鱼米富)
若在50万顷耕地推广该体系,年产量从平均2200万石增至至少4800万石,可支撑2500万人口。
推测693年唐朝实际人口约在3200万到3500万之间。
但官方户籍实际不满3000万。
(705年,户部奏报全国有 615万户,按唐代一户5-6人估算,当时总人口约 3075万-3690万人。)
数字永远是最直观的。
李唯觉得就算自己以后真被批判个穷兵黩武,只要这地种成了,也会有大儒为他辩经到天明。
总有那些本该吃不饱穿不暖的小家庭,因为他的改革而受惠吧?
这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