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45章 功高者死,李唐血统者死,贞观旧臣者死
第(1/6)页

第45章

这一老一小、一枭一虎,搭配起来这是直接把他高高架起。

(枭雄、虎臣,虎臣指勇猛忠心的将领,《诗经》:矫矫虎臣。

为了小毕特意查的词,感觉不常用,注释一下。)

但好在他有一身老戏骨。

李唯深吸一口气,摆出一副惊讶略带惶恐的模样,赶忙大声否决道,

“素闻神器有归,必待德劭。皇祖天可汗戡乱定鼎,功格穹壤。

如冲人者,年未及冠,勋不逮百一,怎可承大统耶?

昔《礼》有三让,今固当首辞,望诸公察吾悃愊,毋复劝进。”

李唯早就是个能无障碍生成奏疏体的标准学术派古人了。

更何况这可是登基前的重要流程,他岂能不早有预演?

他也确有此意,只是没想到,不需要自己暗示些什么,毕力格+赫连孛=仰体宸衷、先意承旨。

他上述的否定回答,传达给了毕力格与赫连孛肯定的意思。

昔《礼记》有三让:故礼有摈诏,乐有相步,礼之三让。

三辞三让作为系统化的礼仪,始于尧舜禹禅让,成熟于周礼,又经过汉朝的演变,使其成为在权利更迭中尤其强调天命所归时的正当性礼节。

唐代也严格遵守三辞三让的礼制,在距今百年后撰写的《通典》中也尤其强调了‘初辞称冲让,再辞称固让’。

三辞三让在武周统治下的693年还没有成明确的体系,但唐朝这个时代的人认这个周礼演变的汉礼。

作为一名成熟的帝王,李唯是要精通一些必修课的。

三辞三让这套政治表演艺术的本质,其实是《韩非子》中‘刑德二柄’的理论外显。

以‘三让’之德行收天下人心,以‘三推’之威严固帝王权柄。

这套表演中,

凸显德行很好理解。

谦逊嘛,能忍耐嘛,以德服人,民心所向嘛。

而理解其为何能凸显帝王威严权柄,则需要一些法家思想基础。

三推之威,源于法家的‘势治’理论。

《韩非子》:势位之足恃。

帝王通过三次推辞,将实际兵权转化为天命所归的威势。

这是对韩非子所言的直白翻译,仍是有些抽象。

代入自身来举例,则会通透些。

李唯如今通过科技兴国执掌了强横的兵力,这样的李唯直接登基,他靠的是口径所代表的真理。

但经过三推三辞后的李唯登基,那他就不一样了。

他拥有强横的物理实力,但他同时具备了符合礼记所要求的一切等同圣人形象的谦逊美德。

而又因为李唯实质性的物理实力,没有人敢真的因为李唯推辞登基称帝,就真的把推辞的话当而真不让他登基。

所以李唯一定会在众人的簇拥下登基。

而推辞登基数次,民心所向的李唯,这时是因为什么而登基?

是因为他既具备了良好的德行、万众一心的推崇啊!

大义美名俱在,乃大善。

空有德行的人登不了基,

空有武力的人大部分都登不了基、就算登基后也容易遗臭万年,

(先说登不了的:董卓、袁绍、袁术、李密、安禄山、陈友谅、吴三桂、后面的几个说了会被申鹤

再说容易遗臭万年的:直接一个经典咏流传的,洛水之誓司马家。)

把物理实力隐藏在精神象征背后,将其覆盖上‘德行’之大义,这样的人登基,那就是天威浩荡、天命所归,当之无愧的‘天子’。

人人抨击法家,可掌权者无一不把法家的书册翻烂吃透、一一应用实践。

帝王所学之道、所思所想,与士大夫不同,更与平民百姓不同。

帝王三辞三让,百姓看到的是仁德谦逊,士大夫看到的是礼法与城府。

可同为帝王看到的,却是君子藏器于身。

学好了,学以致用了、举一反三了,那就入围千古一帝巅峰赛了。

法学的应用至此还未结束。

帝王规矩一板一眼,所谓礼法普及兆民,这完全对应商鞅提出的‘壹教’,

即:统治者用统一的思想教化民众,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第(1/6)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逐鹿记之奇门遁甲我在仙界当苟王小可怜怀崽偷哭:傅总抱走狠狠宠联姻,我的夫君是个粘人精DNF奶爸纵横火影世界囚我三年?当你后爸不过分吧高武:一把刀,一口锅,吃遍万族恐怖复苏:我能收集情绪官诱:分手后,高官女儿爱上我直播间卖鱼竿,轰动军工界!被标工具人?恶毒女配甩男主求自由真千金重生,爱情事业两手抓重生1980,创业当首富史上最强驸马爷朕已经威震四方了,李世民咋又活了快跑!一不小心撩到个魔王夫君我有一个暗人格他一个杂种怎么成仙了?颂钵响,古今通,我助太子杀九州剑斩九霄炼仙塔年代:开局娶女知青,狩猎威虎山爸妈不爱的真千金,竟是道上真大佬战争承包商:从东京悍匪开始惨死重生后,冰山老公变疯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