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内侍,他的蒙话显然好了一些。
兴许是跟他爹通敌有关,耳濡目染了些,但总而言之孩子们听不到了熟悉的唐式蒙语,总觉得解放了又有些隐隐可惜。
不过这讲学的工作,对李兆来说是个很好的再次学习的机会。
给孩子讲学的前提,就是他自己融会贯通,他其实很喜欢这种知识它啊终于进了我的脑子,的欣喜若狂之感。
有时候还会碰上些奴隶。
若非早早得知了他们的身份,李兆还以为这都是些什么富庶平民。
长安城里平民,都没有他堂弟陛下统治下的子民活的舒坦。
李兆思考了两日,他一直在想若是现在李老在他身边会如何说?
他想,李老会说,好好干,兆儿,不要丢了李家人的脸。
做传播知识的讲师,站在学问的书上,他应该不会丢脸吧!
李兆到底是李唐血脉,骨子里刻着政治本能。
其实也没那么玄乎,耳濡目染下,举一反三的本能模仿罢了。
李兆其实一开始是有些忐忑的,可是他堂弟是个会安慰人的仁慈的家伙。
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李兆去查了,都是鼓励他的圣人老话。
他信了,他听了,他期待着将来能成为堂弟得力帮手的自己。
就是讲学能做到吗?
虽然堂弟说行他也就一头莽着上了,但……嗯……算了,一步步走吧!
在李兆步入正轨的时候,李唯泡在‘实验室’里,整理着自己的战绩。
冬日里最大的突破就是玻璃。
再说一遍,朔丹在资源这块当真是要什么有什么。
已知玻璃的制作公式为70石英砂+20纯碱或草木灰+10石灰石,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脱色。
二氧化硅,也就是石英砂。
这不难找。
松花江、辽河流域的河床砂石中就有。
淘洗去除黏土杂质,便可筛选出高纯度石英砂。
朔丹边境处的沙漠边缘的风积砂里也含石英颗粒,就是路程远了些,但也不麻烦,只是冬日不好如此大动干戈。
碳酸钠,纯碱。
这东西是限制古代中国玻璃业迟迟无法推进的‘罪魁祸首’。
可朔丹这里也有。
按照后世的地理位置,内蒙古的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盐碱湖可以析出天然碱。
除此之外,通过丝绸之路从新疆罗布泊也可以换取天然碱。
这东西在火罗部有存货,李唯早早的就换来了些。
作为替代品的碳酸钾,草木灰。
朔丹这地儿也是想找就能有。
焚烧耐盐碱植物,如碱蓬、柽柳,就可以获取富含钾的草木灰。
利用大棚种植的藜麦、甜菜等富钠植物,焚烧后补充钠源。
可惜他这个冬季没种甜菜,不然和糖可以齐头并进的推进。
第三种材料碳酸钙,也就是石灰石。
长白山脉及辽东半岛的石灰岩矿,大兴安岭南麓的沉积岩层中,甚至辽河流域、呼伦贝尔湖区的贝壳,它都能生成生石灰。
贝壳听着虽然有些抽象,但其实反倒是贝壳才更好。
脱色剂,二氧化锰,这就更好找了。
现代的辽宁朝阳、阜新的锰矿,都是简单易开采的露天矿。
除此之外,阿尔泰山南麓也有锰矿石。
材料有了,公式有了,串联窑烧着,那还等什么?
为了提高石英砂的纯度,可以多次淘洗与磁选。
天然磁石吸附含铁杂质,很好用也很恶心。
纯碱短缺,所以以草木灰为主力,混合少量天然碱,调整玻璃性能。
至于说串联窑突破1400度的高温,那早早就突破了。
如此条件下,加之反复操作熟练,如今青阳部的人已经可以游刃有余的制作小件器物。
而大块的平板玻璃也能制作,就是需要拿捏尺寸,太大的还是烧不出来。
可现在是什么年代!
绝赞的武周693年冬!
多块纵横各一尺六寸三分的玻璃拼起来,那也惊世骇俗了。
当然做玻璃只是附带的,其实李唯最开始的初衷,只是给自己做几套玻璃的蒸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