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点了点头,说道:“解大人说得对。”
“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中的风险,也要理解陛下的一片孝心。”
“如今之计,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确保消息公布的时机方式都万无一失。”
杨荣接着说道:“我认为,在公布消息之前,我们要先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向天下百姓解释先帝假死的原因,让他们明白这是为了维护大明的稳定。”
“同时,要加强对京城的治安管控,防止有人趁机闹事。”
几位大臣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他们认真地分析着每一个细节,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赵谦在一旁认真地倾听着,不时地记录着大家的意见。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众人逐渐达成了共识。
他们决定先起草一份详细的诏书,解释朱元璋假死的原因,并向天下百姓说明后续的葬礼安排。
同时,加强京城的治安巡逻,安排专人负责舆论引导,确保消息公布后能够平稳过渡。
最后,赵谦总结道:“诸位大人的建议都非常宝贵。”
“我们这就按照商议的结果去做,务必将此事办得圆满,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于是,几位大臣各自领命,开始为朱元璋假死消息的公布和葬礼的安排忙碌起来。
他们深知,这是一场考验,不仅关乎着皇室的尊严和孝道,也关乎着大明的稳定和民心所向。
在繁华热闹的金陵城街头巷尾,百姓们围聚在诏书前,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颤抖着指着诏书,声音也跟着颤抖起来:“这……这怎么可能?先帝竟然是假死?”
他身旁的年轻人也是一脸惊愕,嘴巴张得老大,半晌才喃喃说道:“我一直以为先帝已经驾崩了,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隐情。”
消息迅速在市井之间传播开来,茶馆里原本热闹的谈笑声戛然而止,人们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你们说,先帝为什么要假死啊?”一个中年汉子皱着眉头问道。
旁边一位读书人模样的人清了清嗓子说道:“这诏书里不是写得明白,先帝是为了大明的稳定。”
“当时朝堂局势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先帝假死,或许是为了让某些心怀不轨之人放松警惕,从而更好地维护大明的江山社稷。”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脸上的震惊逐渐被理解和敬佩所取代。
一位老妇人双手合十,眼中满是感激地说道:“先帝真是用心良苦,为了咱们这些百姓,为了大明的安稳,竟然做出这样的牺牲。”
在偏远的乡村,村民们也都得知了这个消息。
他们放下手中的农活,聚集在村子的大槐树下,听着识字的人念诏书。
当听到先帝假死是为了大明的稳定时,一位憨厚的农夫挠了挠头,说道:
“咱虽然不懂那些朝堂上的事儿,但咱知道先帝是为了咱好。”
“这么多年来,咱能过上安稳的日子,都是托了先帝的福。”
孩子们也似懂非懂地围在大人身边,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一个小男孩拉着父亲的衣角,问道:“爹爹,先帝是不是像神仙一样,为了保护咱们才藏起来的?”
父亲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道:“是啊,先帝就像神仙一样,一直在默默地守护着咱们大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们对朱元璋假死一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他们开始回忆起先帝在位时的种种功绩,那些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而推行的政策,那些为了抵御外敌而进行的征战。
他们越发觉得,先帝的假死是一种伟大的谋略,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
在一些地方,百姓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焚香祷告,祈求先帝能够早日康复。
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先帝的感激和敬意。
朱元璋假死的消息,虽然一开始让百姓们震惊不已,但随着对其中缘由的了解,他们心中更多的是对先帝的理解、敬佩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