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李纲为了防止种师道威望太高,曾经让姚平忠突袭金人营地,想压一压种师道的影响力,最终却落败收场。
皇帝杀李邦彦、张邦昌后,显露出强硬手段,更是御驾亲征,轻松应对太上皇夺权的事情。
皇帝的能力不一般,能驾驭武将。
这是李纲同意的原因。
皇帝在进步,他不能一直拖后腿,要跟上皇帝的变化。
赵桓满意的点了点头,微笑道:“诸卿赤胆忠心,朕心甚慰。”
“至于说朝野沸腾,舆论哗然,乃至于有太学生叩阕,或者文官集体到宣德门外叩阕,也没什么担心的。”
“叩阕闹事,是真的为国为民吗?不是的,是背后有人煽动。”
“抓住煽风点火的人,自然能解决。”
“这一次种公担任枢密使的消息传出,一定会有人跳出来,这是避免不了的,也是大气候大环境决定了的。”
“朕就看一看,谁会旗帜鲜明的反对朕。”
“大宋要崛起,要革新,只能是和朕一条心的人往下走。”
“凡是不愿意跟上朕脚步的人,就只能斟酌使用,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现在的政事堂,有诸公同行。待将来,朕希望还有诸公同行。”
此话一出,李纲、吴敏和徐处仁都神色肃然,清楚了皇帝的决心。
这是一场大考!
如果有文官搞叩阕,或者是太学生参与,要搞大声势,凡是参与的人,这辈子就悬了。
李纲拱手道:“臣自当追随陛下。”
徐处仁正色道:“圣君在朝,臣自当为王前驱。”
吴敏道:“臣绝不会掉队。”
三人都清楚事情闹大的影响,却更希望大宋崛起,奠定盛世的时候,他们也能名留青史。
赵桓吩摆手:“种公担任枢密使的事情,政事堂通知下去,你们三个宰相不需要对外表态。看下面会有什么议论,让舆情先飞一会儿。”
“臣遵旨!”
李纲等三人回答,齐齐告退。
赵桓看向一直旁观的种师道,嘱咐道:“种公,准备赴任吧。这期间,或许会有压力,会有诸多的舆论,请种公放宽心。”
种师道道:“陛下知臣,臣忠陛下,臣不担心。”
赵桓让人拟定诏书,把种师道担任枢密使的圣旨用印下发,才让种师道退下。
大殿中,只剩下赵桓一人。
赵桓也在思考,种师道担任枢密使拜相,外面肯定会舆论哗然,借此看看下面的人心。
也借此显露他的施政策略,就是要文武并用。
只是不知道,一些沉寂的人会不会跳出来。
太上皇会行动吗?
之前隐忍不发的赵构,乃至于一直闭门不出的郓王赵楷,会不会借助这一次的事情跳出来?其他的文官们,是否会参与呢?
戏台已经搭好,等人唱戏了。
赵桓想着诸多的脉络方向,仔细梳理后,把朱伯材喊来嘱咐一番。
朱伯材听完赵桓的安排,接连保证不会出岔子,会全力盯着东京城的风吹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