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紧挨着八里铺生态旅游区完全竣工的时间。
6月22号。
周末。
随着最后一条木桩打进泥土里,然后合上金属框架制作的棚顶,完成大棚的覆膜工作。
上午10点钟。
在位于松和县金堂乡的绿色大棚施工基地内,冲天而起的烟花在半空中炸响,紧接着就是一阵密集的鞭炮声响起。
从2004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行将结束之际。
历时四年时间,松和县9镇6乡全部完成了绿色蔬菜大棚的全覆建造工作,这也意味着松和县的绿色农产产业圆满完成了全线覆盖的基础目标。
……
啪嗒一声。
背对着风。
作为松和县农集团的董事长,谢维良点了根烟狠狠地吸了一口气,随即就眺望着远处连绵不绝的白色塑料大棚,一时间整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几乎要澎拜而出的冲动。
其实自打出任农贸集团的董事长之后,谢维良并不是第一次到大棚基地进行视察和调研工作,也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画面。
毕竟早在四年前松和县的第一批大棚试点阶段,也就是在柳南镇的时候,他就已经亲自主持和参加过这样的工作。
但是即使时隔四年,再次看到同样的情形,谢维良内心仍然有一种掩饰不住的亢奋和激动。
一个领导干部,花四年的时间,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推动一项工作其实并不多见,松和县从当年的贫困县走到如今这个地步,也并不容易。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对县委书记黎卫彬是极为佩服的。
早些年,松和的群众嘴里常说的话是“松和想要发展,什么时候来一个有作为的领导才有可能。”
就连他谢维良都不止有过这种想法。
松和县要发展,缺的不只是钱,不只是技术和产业,而是一个有为的领导。
如今真的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他自己都有些难以置信。
“怎么样,老谢?”
“看着这些大棚,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突然被人拍了一下肩膀。
谢维良不用回头都知道身侧说话的人是谁,猛吸了口烟才缓缓说道:
“还能有什么想法,多少有些感慨,当年松和县的干部群众可不敢想还有这一天。”
“你老宋能想象得到?”
闻言前不久才从县委组织部调任金堂乡党委书记的宋一强呵呵笑了笑。
他跟谢维良都是松和县本地人,二十出头就已经在松和县工作了。
如今十五六年过去,松和县是什么情况,他们这些地方干部最清楚。
想?
他不是没想过,而是不敢想。
没有淋过雨的人,永远不知道那场雨有多大。
当年的松和县不只是穷,而是空有万顷良田,沃野千里,结果穷到吃不饱饭的人都很多。
时代的风一次又一次从松和这片土地上吹过去,吹绿了大江两岸,也吹红了沿海大地,但是始终吹不到他们这里。
如今嘛……却胜似换了新颜。
此间要说谁的功劳最大,除了县委那位年轻的黎书记,恐怕不做第二人想了。
但是这一次上面的安排确实令人看不懂,也看不明白。
因为两天前,刚刚参加完两个活动,黎卫彬突然接到了一份通知,要求他立即收拾好东西在6月23号之前赶到燕京。
他此去燕京,主要是作为新晋县委书记参加县级干部培训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