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和县最大的底气在什么地方?”
黎卫彬确实被年家华的这个问题问住了。
关于这个问题他并不是没有考虑。
如果没有考虑的话,在松和县的发展过程中,他这个书记固然有绝对的掌控权,但是也不可能为了面子工程去强行推动这个工作赚吆喝。
但是一时半会要他立马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黎卫彬反而变得谨慎起来。
松和县最大的底气究竟在哪儿?
在他看来,
一方面在于松和已经完成了基础的产业布局,也找准了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在于松和县已经通过这几年的改革和产业调整,完成了基础的资源积累。
但是既然年家华如此郑重其事,那就说明自己的这个看法恐怕会比较片面,并没有捕捉到关键的信息在哪里,甚至有些太过于想当然。
也可以换一句话说。
他黎卫彬的想法太大了!
一个松和县,未必就真的能够让省里和市里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你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
“官场上聪明人很多,但是糊涂蛋更多,明白人反而很少。”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是一个新东西,而是一套成熟的发展理论体系,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真正搞成功的地方不多?”
“不是其他人比你黎卫彬蠢,而是有更加复杂的因素。”
“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松丰经济一体化就是一个大饼,看似诱人,但是看不见摸不着。”
黎卫彬闻言赶紧答应下来。
年家华毕竟所处的层次和地位都不一样。
正所谓高屋建瓴,看到的东西也跟自己眼里看到的有所不同。
有时候眼光并不决定能力,自己掌握着大势,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能力和思想会出现质的飞跃。
想达到这个层次,他黎卫彬同样需要通过积累大量的执政经验去开拓视野,提升能力。
不过就在这时候。
年家华的话锋却再次一转道:
“你跟学成走的路不同,沉下心来在松和多干几年,把这一步走扎实了,未来的路还很长。”
“眼光不要局限于一个松和,而是要放眼整个江南。”
没有跟黎卫彬继续聊下去,年家华提点了几句就结束了这次通话。
但是黎卫彬并不知道。
此刻在位于昌江市委的办公室里,放下手机,年家华狠狠地吸了口烟,眉眼间早就已经有一丝期许之色爬了上来。
其实包括黎卫彬在内,很少有人能看得出来。
他这一次调任副书记,虽然看似无限风光。
但是其实很多事情已经是人力不可为了,在副书记这个位置上,他年家华已经没有太多进步的空间。
说到底,江南还是过于人才凋零了一些。
刘文正已经老了,哪怕是在秦西,恐怕也只有几年的时间。
钟贵恒虽然仍然处于盛年之际,但是在江南这个地方有洪建军的压制,他未来超过刘文正的机会并不大。
后来的干部里面,陈正清受困于淮阳,将来出头的机会很少。
眼下的江南官场,俨然已经到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黎卫彬是一个好苗子。
不管是潜力还是眼光都远超儿子年学成。
但是能力是没有最大值的,潜力在变成成绩之前也仅仅只是潜力。
松和县这个地方,能够给黎卫彬沉淀出很多东西。
只要能在松和县完成能力和思想上的转变,十年后黎卫彬未必就不能走到陈正清所处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