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稍稍后撤至圭屿,郑成功亲自驾一艘小船,往来于各船之间,指挥作战。
右武卫将军周全斌的坐船是一艘大炮舰,率先冲入敌军舰队中,巨炮发出轰鸣声,连续击中清军的船只,左冲镇的舰队迎风而进,不多时便夺取一艘敌舰,舰上清军将领哈喇土心等十余人被郑军所俘虏,其余将士均为郑军杀死。
郑军士气大振,连续冲击敌军的舰队编阵中,清军在海战能力上本来就远逊于郑军,况且此时的风向有利于郑军,清军的前锋舰队遭到重创。除了被郑军击沉与焚毁的船只之外,清军被俘获的船只多艘,清军将领呢马勒土心、石山虎等人被郑军生擒,被清军夺去的杨元标的铳船,也为郑军重新夺得。
降清的海军将领黄梧深知郑军在海战上的优势,他不敢率船前进,只是观望。
此时过了正午,海面上刮起强烈的南风,由于郑军的位置偏南,更为有利,郑军的宣毅右镇、左先锋镇、户官水师等从浯屿赶了过来,加入这场大海战,胜负的天平倾向郑军一方。
郑成功冒着敌军炮矢交攻,穿梭于波涛之间,沉着冷静,指挥舰队大破清军,经过一番血战,清军被击毁焚烧的船只遗骸漂满海面,清军主将李率泰见势不妙,赶紧下令全线龟缩退回海澄。
有几艘清军船只迷失方向,搁浅在了圭屿,大约有三百人,最后被郑军包围投降,郑成功发现这些人没有真心实意要投降,便下令沉杀于海上。
这样,从海澄出发的清军水师,尚未踏上厦门岛,便被郑军所击败。
另一路由同安出发的清军水师,对厦门岛基地构成的威胁更大,在海门大海战的同时,在北边,另一场大战斗也正在进行之中。
北线清军水师由安南将军达素、同安总镇施郎统率,兵分三路,分别由同安北港、同安南港、浔尾三个方向出击,横渡海峡,在厦门岛的赤山坪登陆。
清军将汉兵置于第一梯队登陆,满兵置于第二梯队登陆,这个登陆点并不是十分理想,因为这里水浅泥深,不利于大部队的展开。
驻守于此的部队是郑军前冲镇的翼将黄麟,他指挥所部反击,但清军人多势众,很快黄麟便抵挡不住,往后撤退,清军一拥而上。
如果不能将清军阻挡在海滩这一个狭窄的地带,一旦越来越多的清军向纵深挺进,那么厦门岛将岌岌可危。
此时陈璋指挥的殿兵镇也投入战斗,双方炮矢交攻,打得非常激烈,郑军坚守阵地,清军难以突破,双方战局陷入胶着状态。此时,清军的军队源源不断地登陆,而郑军在明确清军主攻方向后,也调集重兵堵御。郑军的王牌便是陈鹏所指挥的右虎卫镇,即郑军中的铁人部队,另一支铁人军左虎卫镇在南京之役中伤亡过半,其余众被编入右虎卫镇中。然而陈鹏自从南京之役后,对郑军的前景非常悲观,他私下串通清军,企图按兵不动,配合清军的进攻。
五军戎政王秀奇严令右虎卫镇进兵,协助殿兵镇抵御清军,陈鹏没有办法,派右协陈蟒、领旗协刘雄率各自辖下的部队奔赴赤山坪。
对于陈鹏的消极避战,右虎卫镇中的一些将领非常不满,前协万宏、领兵林雄力等人极力请求前往作战,陈鹏没有理由拒绝这些将领的要求,最后这支生力军才得以投入战斗。由于右虎卫镇的战斗力超强,他们的到来对于稳定战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军登陆的部队始终无法向厦门岛内挺进,被困于浅滩一带,没能突破郑军坚强的防线。此时前冲镇指挥官刘俊得知清军主攻方向在赤山坪,便率部来援,协助殿兵镇、右虎卫镇共同反击清军的登陆。
战局的拖延使清军开始陷入被动,海水开始上涨,使得清军滞留于浅滩地带的登陆部队处境更加不利,半数以上的清军士兵陷入淤泥之中。
在此次战役之初,林察指挥的郑军海军舰队表现不佳,并没能在海上拦截清军的水师,直到此时,海军舰队才发现清军舰队已经在赤土坪一带登陆,最先赶到的舰队是宣毅后镇,清军发现郑军舰队后,一部分战船调头与郑军展开对攻,海面上大炮轰鸣,又一场惊动动魄的大海战开始了。
继宣毅后镇水师赶赴战场后,原停泊于高崎的后冲镇水师、新港的左冲镇水师都陆续抵达,清军先是在登陆战中受挫,侧翼又遭到郑军水师的猛烈袭击,开始觉得不支。
林察指挥的主力舰队,终于珊珊来迟,他率中冲镇水师、宣毅前镇水师加入到这场海战的行列。这么一来,郑军开始控制战场的主动权,清军登陆部队在郑军在反攻之后,伤亡惨重,在滩头被击毙的清军士兵,大约占总登陆人数的七成,而水师在郑军围攻之下,也陆续被击沉多艘,安南将军达素一看大势不妙,也下令同安水师撤回港内,留下浔尾水师断后。
到五月十三日,浔尾清军水师在中冲镇、宣毅前镇水师的打击下,也返回浔尾港。这次清军集数省力量发动的围剿厦门岛的进攻战,终于全线失败。
粤东凶悍的海盗头目苏利、许龙也奉命率舰队出击,但是见南澳岛郑军早有防备,不敢轻举妄动,后来得悉围攻厦门岛的战斗失败,广东水师也识相地退回,南面的局势也稳定下来。
厦门岛保卫战对郑成功而言,是一次生死决战。在南京战役、崇明战役失败之后,郑军上下弥漫着失败的氛围,连郑成功麾下最精锐的右虎卫镇,其将领陈鹏都私通清军,险些酿成大患。郑成功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他没有动摇信心,充满自信地进行一场绝地反击,再次捍卫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以此光辉一役,挽回军心与士气。凭借此役的胜利,郑成功避免了遭到西南李定国全军覆没的命运,使得东南抗清旗帜屹立不倒。
战后,郑成功严惩叛逆者,右虎卫镇的指挥官陈鹏私通清军,被处于凌迟之酷刑。右虎卫的协将陈蟒在厦门战役中表现杰出,被任命为右虎卫镇指挥官,同时组建新的左虎卫镇,由何义为指挥官。
清军虽然在进攻厦门一役中伤亡惨重,但是对郑军的威胁仍然非常大,严防清军再度进犯,对郑成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郑成功仍然以他一惯的强人作风,写了一封信给清军安南将军达素与福建总督李率泰,约他们再打一战,以决胜负,并且还附上巾帼,称如果达素与李率泰不敢再战,则可收下巾帼。达素与李率泰也不与郑成功较真,收下了巾帼,并写了一封回信交给来使。
达率与李率泰都意识到,想要渡海作战,彻底击败郑成功,并非短期内可以奏效。李率泰认为,对郑军必须采取封锁围围的战略,具体的措施,是将与厦门岛临近的同安排头、海澄方田八十八堡及海澄边境等地的居民全部迁移往内地。
李率泰的战略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同,并将其作为不战而胜的一个基本方针。清军所采取的坚壁清野的战略,给郑成功制造了不少麻烦。为了打破清军的封锁政策,从七月到十二月,郑成功派遣军队,北至兴化、福清,南至潮阳,略地取粮,但是此时全国的局势已经对郑成功十分不利了。
这一年的四月,吴三桂和清廷奏称\"滇土虽收,滇局未结”,请求进兵缅甸,对永历帝、李定国发动最后的攻势。八月,清政府任命爱星阿为定西将军,会同吴三桂进攻李定国。西南局势已经明朗化,永历帝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这么一来,清军将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东南战局,郑成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郑成功凭借海军的强大力量,仍然控制闽粤一些沿海地区与岛屿,但是清军的封锁政策遏制了郑军势力的扩张,而厦门基地虽然有海峡与大陆相隔,却并非无懈可击,狭窄的海峡使厦门一直处于清军水师的攻击范围,而在施郎、黄梧等郑军叛将的训练之下,清军水师的战斗力也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厦门岛面积太小,资源缺乏,难以提供十余万军队的粮食,郑军想要度过难关,必须寻找一个更可靠的基地,一个可以远避清军攻击、提供军队粮食、面积足够大、而且可能保障将士家属安全的新基地。
郑成功在苦思冥想之后,他作出一个伟大的决定:进军台湾。这个决定,不仅是郑氏集团摆脱困境的重要一步,而且也使得郑成功以台湾的解放者、荷兰侵略军的终结者的身份,跨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