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镇江大捷
如果镇江失守,清军不仅在长江江面无法阻止郑军的深入,在陆路上也无法遏制郑军对南京城的包围,所以镇江之战,清军势必要狗急跳墙,做一番殊死之挣扎。
在郑军深入长江、攻破瓜州之后,苏州、常州、扬州、镇江四府的清军那已经是肝胆俱裂,对郑军畏之如虎。清军提督管效忠向南京方面求援,南京派了一支骑兵前来支援,为首的是一位姓罗的将军,这支骑兵乃是一支清军精锐,所有的战马都是全身披挂的铁甲马,这支骑兵在以往横扫江南时,那是战无不胜的铁军,总共一千人马,不要看人数不多,战斗力颇强。这位罗将军在驰援镇江之前,扬言郑成功这股海贼不足为惧,只要铁骑出动,海贼势必定是望风披靡了。罗将军到了镇江之后,自告奋勇,要请打头阵,冲锋在前,镇江的清军心里都偷着乐。罗将军的意图,是在郑军登陆时,利用骑兵的优势,发起反登陆战,将郑军赶下长江。所以如何能安全登陆,成为郑成功考虑的重点。
郑成功采取了一系列的迷惑清军的伎俩,舰队就在镇江附近的江面上游弋,一会向北,装作要登陆的样子,清军的铁甲骑兵赶紧赶到北面,但此时郑军舰队又忽然掉头向南,清军骑兵又调转马头向南。连续折腾了三天,可把清军的这些个骑士给累死了,不仅是骑兵,连马匹也快累趴下,此时是夏季,不仅天气酷热,而且不时有雷雨,最后这位罗将军没脾气了,跑不动了。
此时郑成功果断下令登陆,随着中军炮舰的三声炮响,郑军的七星大旗迎风飘扬,千艘战舰形成长江江面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士兵登陆后列队,继而在岸边安营扎寨。
清军试图挫败郑军登陆的企图破产了。六月二十日,镇江清军提督管效忠打算乘郑军部队刚刚登陆,营寨尚未扎好,立足尚未稳之际,先下手为强,便兵分数路,进逼郑军的营地。
郑军虽然刚登陆,营寨尚未扎好,但平素严格的训练,使得军队很快便整合战斗队型投入战斗。郑军分为五队,分别是五色旗队、蜈蚣旗队、狼烟队、火铳队,大刀队,全部是步兵。没有与郑军交战过的这些个清军骑兵,对郑军抱有轻视之心,特别是来自南京的罗将军,被郑成功兜着鼻子绕了三天,更是秣马厉兵,跃跃欲试,想给郑军一记下马威。
郑军以整齐的步伐与队形前进,每队有一名鼓兵,鼓声的节奏的快慢,是行进速度快慢的信号,鼓声缓则大军的进行慢,鼓声急步兵的脚步也急,虽然急但并不乱。这些来自南京、镇江的清军骑兵,以往在对阵南明步兵时,那是屡战屡胜,他们的战术先以一番箭雨射向对方,是先勒马缰绳,后退数丈,然后扬鞭骤然加速,以马匹奔跑的强大冲击力,冲破对方的方阵,这些战马全部披挂铁甲,你想想,数千匹战马以密集的方式冲向敌方步兵阵中,那是何等的威力,以往的南明步兵在这种强大冲击力下,队形大乱,经常发生步兵自相践踏的事件,清军铁骑便是以此战术,屡屡以少胜多。
清军还是跟往常一样,先是一阵箭雨,黑压压的一片,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天色为之一暗。然而箭雨过后,清军惊奇地发现,郑军居然毫发未伤,原本郑军步兵中都准备有战被,战被厚二寸,一看箭雨过来,郑军马上展开战被,这些箭矢射不透战被。
清军将领管效忠一看,咦,郑军居然没人被射倒,那好,当即命令铁骑兵稍稍后撤,然后加速,冲锋。看看这些郑军士兵的血肉之躯,如何来抵挡铁骑的洪流。一时间,战场上万马奔腾,风扬尘起,郑军士兵以藤牌护住前身,屹然不动,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罗将军的铁甲骑兵冲锋在前,但是郑军坚强的防御使得清军骑兵连续三次冲锋都没有能突破郑军的防线。罗将军将骑兵撤后,准备发起第四次强攻,此时,郑军的鼓声突然急响,士兵们健步如飞,直冲向清军,大股大军绞杀在一起,一时是杀得天昏地暗,郑军的战被部队持刀滚进,专砍马腿。藤牌部队三人一伙,一人持牌,一人砍马腿,一人砍马背上的骑兵。
正激战犹酣时,只见郑军摇起一面白旗,这可不是投降的白旗,而是指挥的信号,郑军后退,突然兵分两块,有序向两旁撤开,让出一条中间的路出来,然后伏于地上。清军骑兵正找不到突破点,见郑军突然散开,心中一喜,以为郑军抵挡不住了,纵马便闯了进来。其实郑军的火铳部队已经做好战斗准备,把大炮架设好了,清军这一闯进来,正好进入火炮的射程范围,郑军火炮齐发,铁甲骑兵被炸得人仰马翻,一阵炮击过后,清军人马被炸死一千余人。
管效忠一瞧,糟了,中了郑军的诡计,赶紧命令骑兵撤回,狼狈而逃。管效忠心里暗自嘀咕,这郑军着实狡诈,兵法上说:战之不足,守则有余,不如找个险要之地固守罢。于是下令,撤。清军又往后撤了十里,这里有一座山,称为银山,地形颇为险峻,清军在银山安营扎寨,据险而守。
六月二十二日夜晚二更时分,天上挂着半轮明月,驻防在银山营地的清军哨兵,正半打盹呢,忽然听得有一阵整齐的脚步声,夹杂着金属磕击的声音,心里正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郑军成见银山乃是必夺之地,心想倘若白天发起进攻,势必要付出大代价,所以便于夜晚时分,悄悄挺进到银山脚下,军队衔枚而进,清军不曾发现。
到了山脚下后,郑成功将攻占银山的任务,交给了他的最精锐的部队,也是最令人胆战心惊的兵团:铁人兵团,即陈魁所统领的左虎卫镇。这支铁人兵团,清军还没见识过其厉害,在一般情况下,左虎卫镇的士兵并不穿戴全身的铠甲,这全副铠甲,有专门的挑夫挑着,这是因为这身铠甲很沉,总计有三十多斤,只是要上阵临敌时才穿上。
现在左虎卫镇作为攻打银山清军营寨的主力,把这身铠甲都披挂上了,上有铁盔,身上是铁衣,铁衣下是铁裙,脚下有铁鞋,手上有铁臂,全身上下,就象个机器人似的,但这还不是最恐怖的地方,最恐怖的,是脸上还有铁面罩,画着鬼怪模样,青面獠牙的,你想想,在深更半夜,这人在月光下,全身银光闪闪,脸上一副鬼怪的样子,这还不用动刀动枪,胆小的见了准被吓死。这面具遮住了人的真实面目,本来人的脸上表情是很丰富的,但是目面一挡住后,阴森森的一种感觉,在似明又暗的月光下,黑夜的背景下,象是一群阎罗兵从地狱里头跑出来似的。
这群铁阎罗兵踏着整齐的步伐,开始向清军营寨进攻。清军守兵在黑夜中,亮着火把照着,看铁人兵越来越近,哎,这什么兵?从来没见过这么个装扮的,特别那阴森森的面具,看了直令人发毛,两腿直打哆嗦。按清军尚武的传统,这有人来攻营寨,一般情况下就是出营而战,而今天,谁也没敢出寨门,被这支铁人兵团被震慑住了,吓呆了。
这时才有一个头领说:“放箭。”士兵这才缓过神来,“嗖嗖嗖\"便是一阵箭雨,郑军铁人部队一手持着团牌,一手持着锋利无比的云南斩马刀,刀锋在月光下寒气逼人。且不要说箭射在团牌上,就是射在铁人身上,也毫发未损,这下子清军更加惊呆了,这哪里是人啊?刀枪不入啊。
正在发呆惊骇的时候,铁人们已经冲到栅栏前,这群勇士虽然身着三十余斤的铁甲,但身手仍然是那么矫健,力气大得惊人,只见锋利的斩马刀劈在栅栏之上,栅栏立断,更不用说砍在人身上了。不一会儿的功夫,栅栏防线便被铁人们突破了。
清军上下,面如土色,不行,这营寨是守不住了,于是\"哗\"的一声,士兵们争先恐后地逃跑了。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清军最精锐的骑兵,并没有驻扎在山上的营寨中,因为这里的地形限制骑兵的活动,这里的驻兵是清军中的步兵,而骑兵则驻扎在银山附近的大路边上。
铁人兵团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劲,轻松地夺取银山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郑成功对这支魔鬼兵团的超强战斗力是赞不绝口。与此同时,溃败下来的清军守军逃向驻扎在大路的骑兵营中,向提督管效忠汇报营寨被郑军铁人攻破的消息。管效忠立即命令骑兵们做好战斗准备,只等待天亮后,与郑成功的军队一决死战。
拂晓时分,天色将亮,郑军与清军距离仅有一二里。战场上个小山坡,郑军处于高处,占有地形上的优势,但郑军没有骑兵部队,而清军则以骑兵为主。
郑军先排兵布阵,其中郑成功的中军营位于阵中。在明末清初时,打仗是以密集的阵型为主,军队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排布成各种阵型,这了便于战场上的指挥,在战斗中,纪律是胜利的保障,将士们都熟悉各种锣鼓声,以及各式各样的号令旗,以此来协同作战,否则在战斗中,很快便会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混乱的一方肯定是战胜不了秩序井然、进退有度的一方。
在清军那边,提督管效忠也不是泛泛之辈,此人身经百战,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他将骑兵分为五队,进攻的重点,是击破郑成功所在的中军营,只要中军营出现混乱,那么便会破坏郑军的指挥系统,使其他各方阵陷入各自为战中。
管效忠先派出一队骑兵,共计一千八百人,冲击郑成功的中军营,其余四路骑兵,暂时按兵不动,以观察郑军的动静。这一千八百名清军骑兵,分为三叠进攻中军营。由于清军其余四路骑兵并没有出动,郑成功也要求其他各兵阵按兵不动,以中军营迎战清骑兵的攻击,中军营的防御也分为三叠,每叠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由于对方是骑兵,所以郑军的方阵中,士兵与士兵的间距也比较宽,这样在敌人骑兵冲锋时,避免过度的拥挤而使发生相互践踏的事件。
郑军的中军营有最精锐的左虎卫镇,右虎卫镇,即铁人兵团,以及左武卫镇,右武卫镇等。当清军骑兵第一波攻击八百匹战马冲向中军营时,郑成功命令二百名勇士上前冲杀,这二百人,身披全副铁甲,一手团牌,一手斩马刀,劈倒不少清军马匹,清军骑兵的任务是冲击郑军的阵地,不与这二百人纠缠,便一路长驱而入,冲入郑军中军第一道防线,郑军的阵形并没有被冲散,安然不动,数百名清骑兵陷入阵中,还有三百名骑兵冲破第一道防线,冲到第二道防线前,遇到第二梯队的郑军士兵奋勇阻击,将这三百名清骑兵杀得人毙马亡。其他骑兵一看大势不妙,赶紧杀出阵去。
此时清军开始第二波进攻,第二波骑兵冲锋到郑军方阵前,先拉弓射箭,射如雨下,郑军的第一防御线的士兵,任由敌人射箭,大约这就是铁人兵团吧,反正刀枪不入哩,反倒大喝一声,竟然快速冲向清军的第二波骑兵处,然后以团牌护体,下砍马腿上砍人,清骑兵在郑军这一阵猛砍之下,被杀死颇多。
前二波的骑兵都退了回去,与第三波的骑兵相会合,准备采取密集冲锋的战术,撕破郑军的防线。此时清军的一支步兵,扛着鸟铳、行营炮躲在骑兵的后面,并且开始向郑军放枪发炮,郑军也以鸟铳、行营炮发击,双方你来我往,一时间旷野轰鸣,声震天地。
郑军冒着炮矢,向前冲锋,清军骑兵全部下马打硬仗,只见两队人马刀来刀往,血光四溅,很快山坡上便血流满地,郑军越战越勇,清军抵挡不住,最后拉了马匹,齐奔下山去。这山坡山有很多沟坎,慌乱之中,清军出现严重的自相践踏,步行的士兵被马匹踏死,而骑兵一片混乱,不少人马跌到沟坎中,真是兵败如山倒。
此时还按兵不动的四路清军骑兵,见这一路骑兵吃了败仗,郑军的中军营却岿然不动,管效忠便以一路骑兵约一千余人,牵制郑军其他部队,而率其余三路骑兵共计数千骑,猛冲郑军的中军营。
三路清军骑兵分为两个进攻梯队,第一进攻梯队先发起冲锋,郑成功以精锐的左武卫镇等兵力坚强地顶住清军的猛烈冲击,同时,郑军的火炮、弓矢、火箭等齐发,使得第二梯队不敢以骑兵冲击郑军,而是采用下马步战,这么一来,清军的骑兵没有发挥其优势,冲入郑军的中军营后,郑成功当即变化阵势,郑军平素严格的阵形训练体现出其优势,阵形变化莫测,首尾相应,奋勇直进。清军大乱,战斗成一边倒的格局,管效忠见大势不妙,赶紧下令撤兵,但为时已晚,撤退更加混乱不堪,特别是下山坡时,战马的速度难以控制,速度太快,步行的便被马给撞死或踩死,有些马匹失控,将马背上的骑士晃荡跌落于地上,马上被后面的马匹践踏而死,特别在经过狭窄的地段时,更是乱得一点秩序也没有。
另一路清骑兵见其余几路全部溃败,哪敢恋战,也调转马头鼠窜而逃。郑军乘胜追击,一直追了十里才停止,那些跑得慢的或掉队的,都成为郑军的刀下之鬼了。
这次决战,训练有素的郑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清军的精锐损失殆尽,伤亡不计其数,仅仅是清军提督管效忠麾下的四千人,生还者只有一百四十人,这里还不包括南京的援军以及其他地方部队,管效忠长叹道:“吾自满洲入中国十七战,未有此死战也。”而郑军的战死人数,居然不到十个人,这简直是奇迹。不仅如此,郑军还缴获了大量的马匹、骆驼、盔甲、弓箭、鸟铳、行营炮等。镇江之役,可以说是郑军起兵以来,最辉煌的一场胜利。
镇江府城的守将高谦与知府戴可进,在镇江城头上观看了这场战斗,两人看得目瞪口呆,郑军威武雄壮,摧锋陷阵,所向披靡,堪称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啊。就在两人发呆之际,郑军在重挫管效忠兵团之后,已经兵围镇江城。攻心为上。郑成功一面围城,一边差人给高谦、戴可进送了一封劝降信,这时的镇江城内,已经没有多少守军,精锐部队悉数在城外的银山被歼灭了,这座城怎么能固守呢?两人你看我,我看你,最后一拍案,守是守不住了,投降得了,打开城门,亲自前往银山,向郑成功请降。
郑成功兵不血刃占领镇江城,以周全斌的右武卫镇守卫镇江,郑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到镇江城里,当地老百姓多少年没有见到南明的军队了,心里真是激动万分,当看到郑军行伍排列整齐,场面壮观时,百姓间交头接耳,称之为\"天兵”。
江南沦陷多年,要重拾民心,必须要严肃军纪,郑成功再下一道喻令:“城守貴乎嚴肅,寧民必以簡靜。鎮江首先歸順,乃為恢復之始,當十分加意撫字,以為天下榜樣。宜嚴束官兵,日夜住宿窩舖,不許混落城下,擅入民家,致行騷擾。該道不時緝解,有擾民者罪連該統領。其民不准道府差役擾索。該統領須為查察,有病民者即拿啟報,罪連該道。此處騷擾,即四方望風而遁,天下事自爾等壞矣。慎之!慎之!”
镇江战役的完胜,震动长江两岸,镇江附近的各县城,更是望风而降。
六月二十五日,句容县投降。
七月一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当时郑军差遣一艘小哨船前往芜湖劝降,但是却走错了路,开进浦江港,小哨船便登了岸,前面来了二百名清军步卒,当时郑军士兵只有八个人,其中四人是骁勇的虎卫镇士兵,这八个人冲向敌军,这两百名清军居然被吓跑了。八个人乘势追击,只追到县城的南门,守城的清军以及县令,赶忙从北门一溜烟逃跑了,县城的老百姓大为高兴,打开城门,迎接这八名郑军士兵进城驻守,可见当时清军已经如同惊弓之鸟。当地老百姓编了一首歌谣唱道:“是虎乎否?八员铁将,惊走满城守虏。”
七月二日,六合县、浦口镇归顺,县官与守将弃城而逃。
七月五日,芜湖县送来降书。郑成功对张煌言说:“蕪湖上游門戶,留都不能旦夕下,則江、楚之援師日至;控扼要害,非公不可。”张煌言慨然率军前往芜湖受降,芜湖在南京的上游地区,张煌言率海军溯流而上,经过南京城,南京清军莫敢出城阻挡,张煌言开始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次远征。
张煌言率部抵达芜湖后,接管芜湖的军政。张煌言文武双全,是继张名振之后的又一名伟大的抗清英雄,他抵达芜湖后,审时度势,兵分四路,一路出溧阳进窥广德,一路占据池州截断长江上流,一路攻克和州以加强采石矶一带的防御,一路入宁国府,进逼徽州。
与张名振一样,张煌言虽然名义上隶属于郑成功,但是实际上他比郑军系统的将领拥有更大的指挥权,对此,郑成功也没有加以限制,这就使得张煌言有机会独当一面,迈向其一生事业的颠峰。
张煌言扯起南明的旗帜,传檄各郡邑,大江南北的潜伏的抗清志士,无不受到极大的鼓舞,纷纷给南明军送粮送款,张煌言兵锋所至,无不望而归附,共计收复四府、三州、二十二县城。
四府是太平府、宁国府、池州府、徽州府。三州是和州、广德、无为。二十二县分别是當塗、蕪湖、繁昌、宣城、寧國、南陵、太平、旌德、涇縣、貴池、銅陵、東流、建德、青陽、石埭、含山、巢縣、舒城、廬江、建平、高淳、溧陽。
与此同时,郑成功紧锣紧鼓地布置南京之战,在先后取得瓜州大捷与镇江大捷之后,南京城已经近在咫尺。
离北伐的成功,仅有一步之遥。
当时整个中国,都将目光集中于了这个曾经是大明旧都、南明故都的虎踞龙盘之城。一场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大决战,将在这里上演,这滔滔长江水,又将涌出怎么样的惊涛巨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