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依贴底层决定上层的原理,宏观世界的一切都由微观世界所决定。既然宏观现象源于微观,那么微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适用于宏观现象。如果我们能全面掌握微观世界的所有知识,从理论上讲,应能从微观推导出宏观规律;然而,反过来,从宏观规律却未必能推导出微观规律。这一论断并非仅适用于物理学,在经济学、历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所有学科中同样适用。但在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并不存在所谓 “人民管不住政府” 的情况。这种说法是不准确且不符合社会治理逻辑的。如果在某个领域中微观和宏观出现偏差,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还远远不足。
结构映射的概念与实例
结构映射指的是,当进入未知理论空白区域时,可依据其依贴层的功能及结构,映射出该空白区域的功能及结构,呈现出类同的结构及功能。在开放式循环中,当上升到一定时空新尺度时,也会出现这种结构类同相似性。例如,大脑组织切片中的神经网络与宇宙在 500 万光年至五亿光年尺度上的结构图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结构映射背后,可能存在一个时空自相似分形方程在进行控制。
《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阐述
对立系统的统一规律,展现于其内部对立双方的相互关联、对外的交互影响以及基于自身本质的存在形式。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辩证法的核心规律,世间事物皆由矛盾双方组成,双方既相互对立又彼此统一,此乃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以生产关系为例,资本与劳动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这体现了系统内部矛盾双方的关联;不同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矛盾借由国际贸易等途径相互影响,反映了系统对外的交互作用;而矛盾双方基于自身特质产生矛盾,凸显了其基于自身本质的存在形式 。
开循口与依贴系统相关
开循口即开放式循环的断点或断口。依贴层是与之紧密贴合的下层结构,依贴系统由层层相互依附贴合的结构构建而成。对称性破缺驱动开循有向启动,进而催生新的系统态势,同时致使部分具有制约性的定律秩序以及原本具备对称性的事物融入依贴系统或更高层级的系统之中。破缺引发系统产生定向的新行为,这种行为首先作用于依贴系统的某一层次,继而改变整个系统的行为模式。原本对称的规律等要素因对称性破缺进入系统,附着于不同层次,对系统的结构与行为产生影响 。
体系合并的描述
两个相互对立的体系,如政治领域中的民主体系与专制体系、经济范畴内的市场经济体系与计划经济体系,合并形成的第三体系,可从两个维度来描述其融合后的特征。举例来说,合并后的政治体系可能兼具民主与专制的部分特性,经济体系可能同时呈现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特点 。
作用与被作用的统一
最大程度的统一体现在作用与被作用的统一,牛顿第三定律所描述的物体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便是典型例证。其外在呈现为一种既体现对立斗争又彰显统一联系的纽带。以生产关系为例,资本与劳动力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这种关系恰似一条既分隔二者又紧密联系双方的纽带,生动展现了矛盾的统一性 。
理论定律的相对性
理论定律皆具相对性,世间并不存在普适万物的理论。以力学领域为例,牛顿力学仅适用于低速、低能量的情境,而在高速、高能量状态下,则需借助相对论力学加以阐释。科学理论本质上是对自然现象的近似刻画,随着科学技术持续进步,旧有理论必然会面临修正甚至被新理论所取代 。
系统理论的应用范围
系统理论不仅能够阐释系统内部的结构组成、行为模式以及演化规律,还可用于剖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反馈机制与控制原则可助力分析系统与外界的互动过程,而系统边界这一概念则能精准描述系统与外界的联系及区别 。
事物的一分为二看待
哲学辩证法主张,世间任何事物皆由矛盾双方共同构成,故而可从多元视角进行审视与分析。在自然科学范畴,对于物理现象,既可从粒子与波的维度加以探究,也能从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层面深入钻研;于社会科学领域,针对社会问题,能够从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展开剖析 。
存在度与虚无度的关系
存在度,即事物的存在概率,与虚无度呈现出反比例关系。具体而言,当某一事物的存在概率越高时,其虚无度,也就是不存在的概率就越低 。
系统理论与万有理论的关系
倘若把系统内的理论比作一个自洽的圆圈,那么万有理论则像是由无数链条相互叠加、交织而成。在现实情境中,宇宙理论仅仅是这些相关链条的一部分,其中存在着无法对自身生成根源作出解释的部分,恰似系统之外断裂的环节 。
系统中对立理论的情况
当一方理论构建成系统时,其对立的理论往往难以形成完整系统。在实际情况中,当一方理论无法自洽时,由于存在与该理论体系外不相关且无法衔接的部分(类似断裂且无法融入当前体系的环节),不能单纯从对立的角度(即这些无法衔接的部分)去寻求解释,这正是弦理论常面临的问题 。
理论的证明与证伪
在科学研究进程中,对于那些无法被直接证明正确的理论,可借助证伪的方式加以验证。若实验或观察所得结果与理论相悖,那么该理论即被证伪,此时就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与修正;反之,若经过多方验证都无法证伪该理论,则可在当前认知水平下将其视为正确理论。证伪机制犹如科学发展的助推器,不断促使科学理论推陈出新,推动科学持续进步 。
存在度与对立关系
仅在非绝对对立的关系中,才具备比较与度量的可能性,由此衍生出存在度(即存在概率)这一概念。例如在自然界,不同生物的存在度各异;在社会中,不同阶级群体的存在度也不尽相同。而像黑白两色这类处于绝对对立状态的事物,不存在比较与度量的空间 。
存在与对立的哲学观点
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依存,“有” 源于 “无”,对立的破缺是万物生成与发展的动力。在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社会里阶级群体间的矛盾与依存,均彰显了这一哲学观点。事物的生成与发展依赖对立统一等诸多条件,正如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与水分,社会进步离不开竞争与合作 。
《极限与无限》
数学概念部分
在数学里,极限用于描述变量在特定变化过程中的趋势。“无限” 常指数量无边界、无尽头的状态,像数列可无限延续,函数在区间可能有无限多取值。极限常与无限相关,比如当 n 趋于无限大,数列 1\/n 的极限是 0,借 n 的无限变化确定数列极限值。
无限与极限的区别
无限是无边界、无限制的整体状态;极限是两个相对状态间的分界线,在数学中,无限指趋于无穷大或无穷小,极限是函数在某点的趋近值。在生活里,无限可指人的潜力、想象力、可能性等,极限则指人的身体和心理承受极限 。
物极必反相关
物极必反现象存在性:“理论线上相对两端必定相接,即物极必反” 说法不准。物理等领域,部分理论有此现象,如在制冷系统中,通过压缩机做功等外界干预,使制冷剂从低温区域吸收热量并排放到高温区域,从而实现热量从低温向高温的逆向流动,最终促使高低温区域温度趋于平衡;在电学中,电流通过电阻器发热,随着温度升高,电阻器的电阻值可能改变(一般金属电阻随温度升高电阻增大),进而导致电流阻力增加、电流减小。但阻尼振动等并非如此,仅能量耗散使振幅减小至停止。
物极必反与系统制衡:事物过度发展会产生克制自身因素维持系统平衡。生态系统中羊与草数量相互制约保持稳定。系统稳定需因素协调制衡与自我调节。克己是个体或系统自我约束,克己维是系统内因素制衡,二者兼备系统才稳定。看待事物要有平衡观念。
事物的度与质变
事物都有度,超 “度” 性质改变发生质变。如物理中 摄氏度时水由液态变气态,化学中物质浓度达一定程度发生反应,经济中通货膨胀若超过一定限度,可能引发诸如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经济秩序紊乱等严重问题,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经济崩溃。要认识 “度”,谨慎行事。
极限与对立统一
极限和对立达一定程度形成统一态,可能呈 “无” 状态。道家 “道生一……” 强调对立面统一,相对论质能等价原理体现质量和能量在极限条件下统一,打破传统认知,带来新认知视角。
无限与有限关系
无限助于有限构造。如分形几何中,科赫雪花由等边三角形按简单规则无限迭代生成复杂图案,虽难穷尽细节,但能了解其大致特征。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这是自然界和社会系统普遍规律。国家、企业、文化兴衰,生物生命周期,自然灾害周期都是体现。要客观认识规律,预见趋势,把握机遇。
世界的模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