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忆 修改于626
自从儿子黎暄上大学之后,家里基本都成了小美的地盘,每天早晚她都会放几首自己在网上下载的曲子听,音响发出的高音,环绕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赶上有黎远山喜欢的,他也会跟着一起哼唱上两句。
有个周末的早上,小美起床后就开了音响,从外面跑步回来的黎远山进门听了一会儿,一边擦汗,一边问正要去厨房做早饭的妻子,“这是什么曲子,咋听着有些熟悉”
“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小美递给丈夫一杯温水,笑着回道,“你所以感到这首曲子熟悉,那是因为咱们前段日子才看过《时光倒流70年》,就是“似曾相识”,这是那部电影的主题曲。”
“我说呢,黎远山这才恍然,笑着说,“这首曲子听上这么的温柔,和你说的什么。。。狂想曲的名,也不怎么搭呀。”
黎远山的话让小美不由想起儿子黎暄上年放假回来时,她正好放过一回这首曲子,当时那小子也发表了与父亲同样的看法。
然后黎暄一边刷手机一边抬头问小美,“妈,你看过《廊桥遗梦》没?”见她点头,便继续道,“妈你觉没觉得,那部片子里的主题配乐和这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有些相似会不会是根据这首曲子改编的”
小美听到了后,似乎想到了什么,她稍微思考了一下,然后说道:“《时光倒流 70 年》和《廊桥遗梦》这两部电影确实都很不错,而且它们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在主题曲方面互相借鉴下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黎暄听了母亲的话,深表赞同地点了点头,回应道:“老妈说得对,现在的文章不都是这样嘛,互相抄袭,改头换面一下就成了自己的作品。音乐领域可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互相借鉴一下也很正常,不然怎么会经常让你产生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小美仔细琢磨了下儿子的话,觉得确实有道理,于是笑着说:“还真是这样呢。”母子俩相视一笑,对彼此的观点都表示认同。
其实借鉴算不算抄袭至今也说不出所以然,国外不了解暂不提了,国内的歌或曲子确实存在变相抄袭的现象,很多大家觉得很好听的在国内也很火的歌原来是翻唱人国外的,难怪有时听到某首外国歌会有熟悉感。
然而,在小美眼中,拉赫玛尼诺夫必定是倾尽了毕生的音乐天赋,才创作出这首举世闻名的乐曲。她在网上也看他的介绍。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且充满浓郁音乐氛围的家庭,其曾祖父曾在圣彼得堡拜着名演奏家菲徳尔为师,而母亲安娜·奥娜斯卡雅则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他最初的钢琴启蒙便源自母亲,这让他自幼便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
九岁时,拉赫玛尼诺夫进入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大门,并且拜德米纳斯基为师学习钢琴。后来,在表兄的引荐下,他转入莫斯科音乐学院,跟随茨维列夫深造,接受了极其严苛的训练,为日后的音乐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茨维列夫的得意门生,他有幸参加圈内的聚会,先后结识了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音乐大师,这些经历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89年,拉赫玛尼诺夫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启了更为严格、正规且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之旅。他跟随着名钢琴家齐洛蒂研习钢琴技艺,同时还向着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
据说,在创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拉赫玛尼诺夫已经年逾六旬,本已过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但他的创作热情并未有丝毫减退,依然创作出这部堪称经典的杰作。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不仅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扛鼎之作,更是 1980 年美国电影《时光倒流 70 年》的主题曲。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 20 世纪伟大作家理查德·麦瑟森于 1976 年发表的小说《bid time return》。理查德·麦瑟森作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在通俗文学领域声名远扬,他的作品对当代众多知名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片的主题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就如一首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钢琴协奏曲,与影片相得益彰,共同铸就了不朽的经典。它如同用音符编织而成的一幅绚丽多彩的音乐画卷,令听众如痴如醉,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有人曾言,倘若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人遗忘,那么最后留存于世的,必定是这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这首曲子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世界乐坛发生很大变化时期,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在十九世纪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
这首狂想曲也表现了一位狂热的浪漫派艺术大师的艺术个性,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写照,他消瘦清癯,表情忧郁,举止矜持,不苟言笑,可登台演出时则激情进发,高贵而尊严,这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艺术个性。
拉赫玛尼诺夫尊崇古典浪漫传统,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移居国外后只要一有演出,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