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清音不着痕迹地,欲将郑云山暂时发配往翰林院,主持编纂史书工作。
这对于郑云山来说,可说是相当温和的处理措施,而顾清音敢于做出这番决定,全赖陈元前番提出的策略,左右二相制度。
当初齐山河未受打击前,他与郑云山并列二相,而吏部耿进则为中丞,此中丞非公孙良担任的监秉中丞,而是一个全新的职务,当初只是耿进以吏部天官的身份兼着。
后来随着齐山河被清算,耿进直接被扶正,与郑云山并列二相。
不管怎样,现在郑云山被发配往翰林院,不至于让朝中无相,至少吏部的耿进还可以盯一时,至于后面物色合适人选,则有缓冲时间。
耿进可以管理吏部,但是未必有资格成为百官之首,其人能力想成为当朝一相,多少还差了些意思,这一点顾清音心中十分清楚,但是眼下她也是没有办法才做此决定。
郑云山所做所为,已到了必须对其提出警告的地步,而此次将其发配去编纂史书,就是释放一个信号。
郑云山此时不敢有异议。
“臣,遵旨。”
“多谢陛下隆恩,臣定不辱使命,只是臣这段时间一心入驻翰林院,朝中大小事务,臣担心耿大人一人恐力有未逮,届时希望耿大人可以与我多多联系,也请陛下向耿大人言说此事。”
郑云山的潜台词很清楚,他无非想对清音女帝表示,要是朝中大事小情女帝搞不定的话,可以到翰林院主动求他出面,那时他会考虑。
所谓的让女帝将此事转达与耿进,无非就是官样文章的一套说法,听听也就算了,若真将此话当真,只证明顾清音这个皇帝当得不合格,连大臣心思都拿捏不准,又如何真正做到了统驭百官,并进一步治理天下。
顾清音当即摆手。
“不必,若耿大遇有不决之事,朕自会安排陈师从一边协助,相国应该不会怀疑陈师之能力。”
顾清音直接把路堵死,明确告诉郑云山最近一段是凌晨就老实待在翰林院算了,不要想着用一些手段威胁,或者觉得这个朝堂离开他就无法运转,她身边有陈元一人足矣。
郑云山心中一阵抑郁,愈加恨透陈元,心中哼哼着,眼下就让陈元先得意一时,早晚新账旧账与之一块清算。
但是眼下这情形,郑云山只能选择隐忍,毕竟顾清音这样做,已经明确态度。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她没有把事情做绝,将郑云山的行为当着百官宣布,然后直接宣布将其革职处理,这意味顾清音有考虑过这样处置郑云山的后果。
顾清音选择退让,郑云山若得寸进尺,他担心万一给女帝惹急了,与其鱼死网破,对谁都没有好处,现在他职务还在,只是不参与一些朝堂中的大小事务,这意味着他行走翰林的同时,私下有机会可以联系瑞王之子。
郑云山本来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他积极的打听黄爷的消息,并想证实这人是不是当年的鲁王,一方面又不得另谋他路,暂时先将宝押于瑞王身上。
郑云山心中,最理想的合作伙伴自然是鲁王,若那位黄爷就是鲁王,不凭别的,只凭黄爷有能力控制半数夜甲,这一点就强胜瑞王百倍。
话是这样说,但是老话说远水难解近渴,别说郑云山不确定黄爷身份,更不知道鲁王下落,就算知道又如何,鲁王人不在京城,一切皆是空谈。
而瑞王却一下居于天子脚下。
这就是先天的便利条件,最主要的是瑞王之子,有这份野心,瑞王虽态度不明,并且郑云山也许久未见到其出现在大从视野,但是郑云山相信以瑞王的精明,他的宝贝儿子有一些活跃想法与心思,他这个当父亲的怎可能一点都不知情。
“呵呵,想必瑞王应该是在暗中支持他的儿子吧。”
郑云山想着心事,决定找机会登门拜会瑞王。
毕竟现在人人皆知,顾云河在京城开设一家醉仙居,并且其中出入的皆是朝中要员,郑云山此时还要成为醉仙居常客,就显得太过于招摇,他甚至后悔前面与陈元在醉仙居有过交集,搞得他现在十分被动。
但是想拜会瑞王,总要找一个由头。
这样冒然前去拜会的话,同样会让人生疑,郑云山现在每做一个决定,都要思前想后许久,只因为他的对手是陈元。
他必须步步为营。
郑云山转动眼珠间,想到一个好办法。
他当即把夫人魏氏叫到身边。
“瑞王有一养女月容郡主,想必夫人也一直怀疑此女身份,他是不是丁长空的女儿并不重要,现在想要与瑞王接触,月容郡主乃是突破口,我想夫人明白我的意思。”
魏氏此时,也心中记恨陈元。
前番她利用娘家势力,想要设计陈元不成,反而让魏老太太寿宴之时,让陈元与其娘子柳依依在人前出尽风头,魏氏想想心中全是恨意。
“我堂堂魏氏之女,又有背靠的皇甫家族,竟然被陈元一届布衣出身之人耍得团团转,这事好说不好听,老爷请放心我知道接下来如何做。”
郑云山这时看了一眼妻子。
“夫人当真以为陈元只是简单的布衣出身?”
魏氏疑惑不解,马上发出疑问,问郑云山为何这样说,难道陈元还有什么特殊身份不成。
“他除了一介布衣外,最多也不过是平阳县令柳如海家的上门女婿。”
郑云山神秘一笑,让夫人不妨仔细回忆,这陈元长得与陈清宇年轻时何其相似。
魏氏一番回忆后,不由得脸露惊讶。
“老爷要是不是说,我还真就忽略了这一细节,陈元长得与陈清宇年轻简直就如同一个人,难道老爷是想告诉我,陈元真实身份乃是当年陈阁老留在世间的血脉?”
说得陈元的父亲,当年与郑云山本身亦是一对宿敌,虽然其死因与郑云山并无半点关系,那时郑云山还只是小角色,还不够资格参与暗害之事。
但是那时候郑云山就表现出惯于钻营,而陈清宇身为当朝重臣,一直看不惯郑云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