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行医手札到底没有送回去。
赵明华忙着收粮的时候春暖就在客栈里埋头苦读。
不得不说,这手札和肖家祖传的行医手札有很大的区别。
都说各司其教,相同的病症,却有不同的处方。
春暖表示这是真的受教了。
她一边看一边想,两本手札各有各的优点。
看来,回昌州后她得好好的研究比较一番,然后再重新做个记录,把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教到春宁和沐阳手上。
是的,医学不是一天两天就会的,那真的是代代相传的心血。
方爷爷就因为自家没人学医,直接将手札交到了她手上,可见这位老人有多豁达。
单是凭着方爷爷的这份大爱,春暖也决心要将方氏医学的精髓发扬光大。
肖氏医学和方氏医学糅合一下,相信治病救人的良方更加有效。
春暖一心研读,赵明华这边却是一波三折。
曲老爷家的管家答应过要禀告老爷,看卖不卖粮。
结果,等了两天并没有等到回复。
反倒是村里的人上赶着卖粮。
赵明华知道他们劝不住,索性也不再劝了。
要卖就卖吧,趁着这边米行的粮还没涨价,他们再赚一些差价也是可以的。
只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纸到底没能包住火。
很快米行就知道有一位公子在这边大手笔的收粮。
粮价比自己卖的还要高一文钱,直接就警觉起来了。
打听到是赵明华在买后直接找上门来。
“这位公子是粮商?”
“不算吧。”赵明华早就想好了对策,粮商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如果知道你是一位有钱的粮商,必然会被人有所注意,最后可能会打了你的主意。
聪明的赵明华拿出了一个信封,那是来自就城的信函,在这位姓朱的掌柜眼前晃了两眼。
“受这位大人所托,收购一批粮以备军资。”
是的,打着这个旗号,连检查的人都不敢说什么。
“这么说来,公子是朝廷的官爷?”
“也不算,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药材商,因为走南闯北见识多一点,见到有余粮的地方也多,就替这位大人收购一批。”赵明华道:“听说汉州出产粮食,所以我们就来了。”
“原来是这样。”
朱掌柜别的没想,脑子里只闪过一个念头:这位在京城有人。
可以和他有交情,然后有助于自己。
“不知公子需要多少粮食?”
“几十吨尚可,上百吨也行。”赵明华故作深沉:“毕竟,那位大人说军队人员多,平时多备些以防不时之需。”
“正巧,老夫手上有一批粮,公子可有兴趣看看?”
看看就看看,赵明华去了米行,看了一下那些粮。
“这些都是往年的陈粮了。”
赵明华很感谢唐铁头教自己怎么看新粮和陈粮。
“公子不要这些粮?”
朱掌柜心里是有点遗憾的。
他这些粮卖给当地人,没人嫌弃陈与新的区别。
看看,这粮商就是不一样。
“要可以要,但是价格要少一点。”
朱掌柜自然是巴不得将这批粮脱手。
主要是翻了年后他又要收购新粮了。
这批陈粮如果再不出手也没办法放置新粮。
只要赵明华要,价格少一点就少一点吧。
最后以低于粮行散卖的价格买下了十二吨粮。
曲老爷那边终于得到了消息,也愿意卖几吨粮给赵明华。
赵明华在汉州收二十余吨的粮,然后由商队分批送回昌州。
临走之时,朱掌柜和曲老爷都还和赵明华约定,如果要粮可以托人来信,他们愿意再次合作。
“汉州确实产粮。”赵明华很感慨:“这里土地肥沃,农户都比我们那边的农户存粮多。”
赵明华很清楚,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农户们百分之百得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