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法国佬终于举起白旗了!德意志帝国又一次赢得了伟大的胜利!”
“恭喜陛下!”
法国投降了。
严格来说,是请求停战,但在原本的历史中,也是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piègne armistice)后,才标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因此归根结底并没什么区别。
多亏如此,威廉二世像是终于砍掉了多年的烂木头一样欢呼雀跃,而总理比洛、副总理贝特曼-霍尔维格,还有鲁登道夫这样的将领也无一例外地爆发出欢呼。
持续了一年多的大战终于结束了。
整个欧洲重新迎来了万众期盼的和平,而在胜利者德意志帝国的面前,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光明未来。
只要不是那些暗地里亲法的人,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忍不住沉浸在这狂喜之中。
当然,作为知道未来不仅不会光明,反而会充满黏稠的疯狂与混沌的汉斯来说,心中还是难掩一丝苦涩。
‘不过至少今天,就把那些担忧和忧虑放一边,尽情欢笑吧。’
这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是个美好的日子。
是付出无数牺牲之后终于迎来胜利的日子。
如果连今天都不笑,那么曾经的所有努力都会黯然失色。
“辛苦了,汉斯,真的辛苦了。若不是你,战争也不会这么快结束。”
“哈哈,全靠前线将士们的拼死奋战啊。总理大人您才是,这段时间受苦了。现在终于可以安心退休了吧?”
“哈哈,我其实早就在罗马看中了一栋宅子。当然,在彻底离开帝国总理府之前,我得先把收尾工作处理好。”
“是啊,停战之后还有和谈会议呢。”
说实话,比起停战协议,汉斯更担心的正是后面的事情。
这不仅是列强之间为了争取更多利益的角逐,战败的法国又该如何处理,也是一个大问题。
‘想想原历史上《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德国人的表现,与其狠毒报复,倒不如展现点胜者的宽容’
但问题在于,正如多次提到的那样,即便他们施以宽容,也无法保证法国人的愤怒和仇恨会因此平息。
法国向来是个无论左右阵营都充斥着极端分子的国家,而且这次法国的投降过程本身注定会在战后引发无数的“被背叛”阴谋论。
可即便如此,要是采取比《凡尔赛条约》更强硬的手段,只会让法国对德国的仇恨更为深重。而且,法国和俄国一样,是引发这场战争的重要责任方,不可能完全不予以惩罚。这简直就是“你更喜欢妈妈还是爸爸?”般的两难抉择。
‘反正这也不是德意志单方面就能决定的问题,到了和谈会议上再根据情况做决定吧。’
唯一庆幸的是,英国和美国不太可能提出让法国彻底灭亡那种过激要求。
当然,英美若对法国网开一面,八成也是为了遏制在欧洲大陆上势力膨胀到无可匹敌的德意志帝国,这也让人没法单纯高兴起来。
“这场和谈,将会是自1814年维也纳会议以来最激烈、最喧闹的会议吧。”
“是啊,巧的是,正好一百年了呢。”
当然了,维也纳会议由于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出,最终结局反而显得有些虎头蛇尾。
但不管怎么说,维也纳会议也催生了维也纳体系,而那个体系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欧洲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想到这里,也就更能体会到这次和谈会议的重要性了。
“哈哈哈哈!汉斯,还在那儿磨蹭什么呢!”
“陛下?”
正当汉斯和比洛总理谈得正热闹时,威廉二世早已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香槟,冲着他大喊。
“快去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把这场战争彻底了结!”
看来我们那位岳父大人,是真的等不及要让法国跪地投降了。
也对,现在最重要的是停战协议,而不是还未开始的和谈会议。
因为不仅是德国,整个卷入战争的世界都在等待这一刻。
1914年11月11日。
虽然年份不同,但巧合的是,这一天恰好也是历史上德国在贡比涅向费迪南·福煦投降的日子。如今,在兰斯的圣母主教座堂,众人齐聚一堂。
出席和会的有代表德国的汉斯与法金汉;联合军的总司令们,黑格、芬斯顿、勒曼;以及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利奥波德·贝希托尔德,以及因美国国务卿尚在大西洋彼岸而代为出席的驻英美国大使沃尔特·佩奇。
而他们聚集的原因,自然不言而喻——
为了与法国签订停战条约,
也就是,接受法国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