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奴问:“兕子,你想来点异域风味的胡风烤肉吗?”
兕子看见小垚点头,就说:“太阔以啦,锅锅。”
“小德子,晚上吃过门香,胡炮肉,肝狮子头,再来点儿腊肉干。”
“好嘞!主子。”
“过门香是啥右右?”兕子问。
“羊肉、鹿肉、鸡肉都行,切薄片,油炸后混合香料,口感非常酥脆的。”稚奴回答。
“那为什么叫胡风?”小垚问兕子。
“估计系因为,西域带节奏吧,所以都是羊肉串味儿哒!”
稚奴点头:“小鬼东西,的确,调料以胡椒、孜然为主。”
“公举坠腻害啦,那胡炮肉也是孜然口味的嘛?”小垚又问兕子。
稚奴说:“就是把羊肉切碎,塞入羊肚里,再埋入火灰中,纯属靠煨熟的,类似“闷烧”的原始状态。”
兕子睡着后,又进入了时空盒子里,在那里的图书馆,她查到了《齐民要术》,文献记载,唐代的确延续了此游牧民族的烹饪方法。
“肝狮子头系啥右右啊?四喜丸子嘛?”兕子问。
“就是将动物肝脏捣碎混合肉糜,搓成丸子蒸制,很细腻的口感。”稚奴答。
兕子一咧嘴:“啊,窝鸡道鸟~就像欧洲那种丸子,一股腥味,约,窝还系稀饭……七四喜丸子…狮子头嘛,比神马唐代内脏版的右丸纸强多了,不过腊肉干,宝宝稀饭!”
“嗯,腊肉干一般是猪肉或鹿肉,用盐、酒、花椒腌制,风干,可以做成长期保存的肉干,是行军呀,出门远行呀,常备的口粮,民间也很流行的。”
“锅锅,再来点餐后甜点吧!”
“甜点没得哦,小德子,弄点冷蟾儿羹,羊皮花丝吧。”
“冷蟾儿羹?牛蛙冰粉儿嘛?”小垚问兕子。
“不是哦,是冷蟾炖汤,冷蟾就是蛤蜊肉啦,加羊肉提鲜,属于夏季消暑餐后名品。”兕子说。
原来,兕子梦中见过——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文献中的确提及,长安夜市有此羹售卖。
兕子问稚奴:“锅锅,羊皮花丝又系啥?羊皮能吃吗?”
稚奴:“就是将羊肚、羊皮切丝,与豆芽、笋丝同炒,类似火爆肚。”
“窝更爱七水爆肚哦,内个,锅锅,你能吃辣嘛?窝想七麻辣烫!”
“这个真没有哦……”
贞小兕综述最近的课题时发现,唐朝的确具有调料局限性,根本没有辣椒,辛香味主要依赖花椒、茱萸等。
至于甜品就别做梦了,连白糖都很少用,甜味主要来自蜂蜜或枣汁。但是,由于胡汉饮食文化交汇,烤肉香料种类增多了起来。
“锅锅,兕子喜欢七牛右,有牛右嘛?”
“这个比较难弄,但是哥哥帮你搞定。”
“喂神马?因为受佛教影响嘛?”
稚奴思考了一下说,“可能是为了维护农业经济,耕牛不可以随便宰杀,它们贡献很大的哦,所以牛肉较少见。”
于是,贞小兕又研究起这方面的课题来,原来牛肉少见是受佛教戒杀生观念的影响,唐代是佛教中国化的关键时期,后来,玄奘取经、禅宗兴起等现象更是推动了佛教的普及。佛教不杀生的戒律在五戒之首,深刻影响了信徒的饮食选择,尤其是贵族和僧侣那个阶层。
但是贞小兕还发现,唐朝很时髦,由于素食文化的兴起,梁武帝萧衍曾颁布《断酒肉文》推动汉传佛教素食传统,唐朝也继承了此贵古风。尽管普通信徒未必完全素食,但佛教寺院倡导的斋食文化,确实降低了大众对肉食,包括牛肉的渴望。
另外,唐代法律已经开始对耕牛有保护的条款了,贞小兕在《唐律疏议》卷十五中发现了严格的规定。法典明文禁止私宰耕牛:“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
‘即使牛老病,也需报官府批准,方可屠宰,违者会受到杖刑。这种法律远早于佛教盛行时期,所以稚奴哥哥说的没错。
难道没有其他原因了吗?
当然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