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欧阳修的醉翁亭中飘着淡淡的茶香。
这位当朝知名文人正与华千机对坐品茶。案几上摆着几本史册,还有一份刚刚誊写完的《食经》。
\"华医者,\"欧阳修放下茶杯,\"你可知这《食经》为何要放在史部,而不是子部?\"
华千机思索片刻:\"难道是因为饮食与历史有关?\"
\"不止如何,\"欧阳修捻须微笑,\"饮食本身就是历史。你且看这卷《汉食志》,记载的不仅是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翻开书页:\"比如这里记载的"太官珍馐",看似只是宫廷菜品,实则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气象。用料之奢,正是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的写照。\"
华千机若有所悟:\"所以前朝太医院也要记录各种食谱?\"
\"正是,\"欧阳修说,\"御医不仅要医人,更要通过饮食了解时代。一个朝代的兴衰,往往先从饮食习惯的变化中显现。\"
他起身踱步到窗前:\"比如近年来,西域商队带来的香料越来越多,这看似是饮食口味的变化,实则反映了边境贸易的繁荣。然而\"
\"然而什么?\"
\"过分追求奢靡之味,往往是衰落的征兆,\"欧阳修叹息,\"历史一再证明这一点。\"
华千机想起最近太医院收到的进贡方子,确实多是些珍奇异味。
\"欧阳大人的意思是\"
\"治大国如烹小鲜,\"欧阳修说,\"这句话的深意,不止在于治国之道,更在于观察之术。一个太医,要能从饮食变化中看出朝代的脉象。\"
他重新坐下:\"说起这个,我倒想请教华医者一事。\"
\"大人请说。\"
\"最近我在编撰一部史书,\"欧阳修说,\"想在其中专门开设一个《食货志》,记录各朝饮食变迁。不知华医者可愿相助?\"
华千机一惊:\"下官何德何能\"
\"你在太医院日日经手各种方子,\"欧阳修说,\"比我更了解饮食的变化。而且你精通医理,能从养生的角度解读这些变化。\"
他取出一卷竹简:\"这是我近日整理的一些资料,你且看看。\"
华千机接过一看,只见上面详细记载了各朝各代的饮食特点,从民间小吃到宫廷珍馐,无不详尽。更难得的是,每段记载后都附有详细的考证和分析。
\"大人对饮食之道如此了解?\"
\"这哪里比得上你,\"欧阳修笑道,\"我不过是以史家的眼光去观察。真正懂得饮食之道的,还是你们这些医者。\"
\"说起太医院的方子,\"华千机说,\"近来确实发现一些有趣的变化。\"
\"哦?\"欧阳修来了兴趣,\"说来听听。\"
\"比如这个,\"华千机从袖中取出一张方子,\"这是最近进贡的"九转回魂汤",用料都是西域奇珍。但仔细研究,其实是把我们传统的"护命汤"改头换面。\"
欧阳修接过细看:\"这倒有意思。为何要这样改?\"
\"表面上是为了显得新奇,\"华千机说,\"但我觉得背后另有用意。\"
\"什么用意?\"
\"这些改良方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华千机说,\"就是加入了大量西域香料。这些香料不仅价格昂贵,而且\"
\"而且什么?\"
\"而且容易让人上瘾,\"华千机压低声音,\"长期服用,会对这些香料产生依赖。\"
欧阳修眼中精光一闪:\"你的意思是,有人在刻意制造这种依赖?\"
\"正是,\"华千机说,\"而且不止是宫中,连市面上的食铺也开始大量使用这些香料。\"
\"所以你觉得这是一个局?\"
\"大人应该知道,\"华千机说,\"这些香料都掌握在西域商人手中。如果真的造成依赖\"
\"那整个汴京的饮食命脉就都受制于人了,\"欧阳修若有所思,\"难怪你说要从饮食看出朝代的脉象。\"
他翻开自己的笔记:\"说起这个,我倒想起一件事。你知道当年安禄山之乱前后,长安城的饮食有什么变化吗?\"
华千机摇头。
\"根据史料记载,\"欧阳修说,\"那时候长安城突然流行一种胡食,用料极其奢靡。而供应这些食材的,正是安禄山的商队。\"
\"您是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欧阳修意味深长地说,\"当年安禄山用美食收买人心,最后酿成大祸。如今\"
他没说完,但华千机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所以我要编这部《食货志》,\"欧阳修说,\"不仅是为了记录历史,更是为了警示后人。美食背后,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那大人觉得,现在该怎么办?\"
\"太医院是关键,\"欧阳修说,\"你们要严格把控进贡的方子,尤其是那些改良配方。另外\"
他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古籍:\"这是我收藏的《唐食录》,里面详细记载了当年长安城的饮食变化。你拿去参考,或许能从中找到应对之策。\"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
\"欧阳大人,\"一个书童进来禀报,\"范大人派人送来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