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关战事胶着之际,武三思等人在朝中利用战事大作文章。
“陛下,狄仁杰与卫瑛此番出征,久战未胜,恐有通敌之嫌。”武三思在朝堂上说道。
来俊臣也附和道:“是啊,陛下,如今战局不利,或许应另派大将前往。”
武则天眉头紧锁,心中对狄仁杰和卫瑛的信任再度动摇。
而此时,宋之问也开始暗中对付大将魏元忠。他深知魏元忠在军中威望颇高,若能将其拉下马,便能进一步削弱朝廷的军事力量。
宋之问派人四处散播谣言,称魏元忠拥兵自重,有意违抗朝廷旨意。同时,他还伪造了一些所谓的证据,呈递给武则天。
“陛下,魏元忠在边关手握重兵,却不听调遣,其心可诛。”宋之问说道。
武则天见此,心中更加忧虑。
边关战场上,狄仁杰和卫瑛仍在奋力抵抗敌国的进攻。
“大人,如今朝中局势对我们不利,恐怕武三思等人会趁机加害。”卫瑛忧心忡忡地说道。
狄仁杰神色坚定:“莫要分心,先击退敌军再说。”
狄仁杰深知,只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才能洗清自己和同伴的冤屈。
然而,敌国再次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这次他们采用了更为狡猾的战术,试图分散狄仁杰的兵力。
狄仁杰沉着应对,调兵遣将,艰难地维持着防线。
就在此时,朝廷传来旨意,要求狄仁杰和卫瑛尽快结束战事,否则将严惩不贷。
狄仁杰深知此时若退兵,必将前功尽弃,但皇命难违,陷入两难之境。
卫瑛道:“大人,不如我们拼死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狄仁杰沉思片刻,道:“只能如此。”
他们决定冒险出击,与敌国进行最后的决战。
战场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狄仁杰和卫瑛身先士卒,率领士兵们奋勇杀敌。
经过一番惨烈的战斗,终于,敌国军队开始溃败,狄仁杰和卫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狄仁杰和卫瑛带着兵马回朝途中,心中满是忧虑。他们深知武三思等人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定会在京城布下重重陷阱。
果不其然,刚到京城,还未来得及进宫,就被武三思的爪牙以莫须有的罪名扣押。
“狄仁杰、卫瑛,你们在边关的所作所为,陛下已经知晓,如今乖乖认罪,或许还能留个全尸!”武三思的走狗恶狠狠地说道。
狄仁杰面无惧色,大声呵斥:“尔等奸邪,颠倒黑白,蒙蔽圣听,天理难容!”
卫瑛亦是怒不可遏:“待陛下明察,定将你们这群恶徒绳之以法!”
武三思等人将狄仁杰和卫瑛投入大牢,妄图屈打成招。狱中,阴森寒冷,狄仁杰和卫瑛却意志坚定。
“大人,此番怕是凶多吉少。”卫瑛神色凝重。
狄仁杰目光坚定:“莫怕,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真相定会大白于天下。”
与此同时,宋之问对魏元忠的迫害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他在朝堂上不断进谗言,诬陷魏元忠通敌叛国。
“陛下,魏元忠手握重兵,却与敌国暗中勾结,其罪当诛!”宋之问言辞恳切,仿佛确有其事。
武则天半信半疑,对魏元忠的信任产生了动摇。
而在大牢中,狄仁杰和卫瑛并未放弃。狄仁杰凭借着多年断案的智慧,察觉到狱卒中有一人尚存良知。
“兄弟,你可知诬陷忠良乃是大罪,若能助我等洗刷冤屈,定是大功一件。”狄仁杰晓之以理。
那狱卒犹豫再三,最终被狄仁杰说服,悄悄为他们传递消息。
狄仁杰的亲信得到消息后,四处奔走,收集武三思和宋之问等人的罪证。
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找到了关键证据,证明了狄仁杰等人的清白,也揭露了武三思和宋之问的阴谋诡计。
亲信将证据呈递给武则天,武则天看后恍然大悟,懊悔不已。
“朕险些误信奸人,错怪忠臣。”武则天立即下令释放狄仁杰、卫瑛和魏元忠。
狄仁杰等人出狱后,立即面圣。
“陛下,武三思和宋之问等人结党营私,陷害忠良,其心可诛!”狄仁杰义正言辞。
武三思眼见自己因狄仁杰、卫瑛等人的反击而渐处下风,心中焦虑万分。就在此时,索元礼和傅游艺主动找上门来。
“大人莫急,我等有计可助大人扭转局势。”索元礼说道。
武三思急切地问道:“快说,有何良策?”
傅游艺道:“大人,狄仁杰和卫瑛如今证据在手,我们正面抗衡难以取胜。不如从他们的过往经历入手,寻些能被曲解之事。”
索元礼接着道:“对,我们派人深挖他们曾经办过的案子,哪怕是些细微的差错,也将其放大,再添油加醋地传播出去。”
武三思点头同意,于是他们派出众多爪牙去搜罗相关信息。
不久,一些关于狄仁杰和卫瑛早年办案时所谓“不公”“偏袒”的谣言在京城中流传开来。
傅游艺又献计:“大人,光有谣言还不够。我们可买通一些地痞无赖,在闹市中故意闹事,高呼狄仁杰和卫瑛的不是,引发民众关注。”
武三思依计而行,京城一时人心惶惶,对狄仁杰和卫瑛的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