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宗赵光义高粱河一战大败后,大宋的战略方向便开始由主动攻击转为被动防御。
而后世的几代执政者,宋真宗、刘太后以及当今皇上赵祯,深知辽国的强大,并非大宋所能消灭,因此内心也选择了偏安。
只要他国不主动侵略,大宋绝不会攻打他国。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战略方向的改变,反而成就了大宋在防御战的优势。
攻坚战虽非所长,但防御战,大宋绝对是众多国家中的佼佼者。
否则,被诟病为弱宋的大宋,又怎能在这诸多强盛的游牧民族国家中生存三百二十年。
耗死西夏、辽国、金国,甚至地表最强的蒙古大军,也因“弱宋”的牵制,未能一统地球。
甚至,蒙哥还死于大宋之手。
虽然,大宋是出于无奈的选择,但这何尝不是一种优势。
延州府依山而建,易守难攻。
对三军主帅包拯而言,这一天然优势,便是大宋克敌制胜的法宝和关键。
只要因地制宜,便能让西夏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毕竟,攻城与两军正面冲杀相比,所需的兵力不是一个量级,需要数倍的代价。
孙子兵法有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而西夏军队虽然战斗力强,却有一个巨大弱点,不擅长攻城。
李元昊在金明寨失利之后,已经恼羞成怒,失去了理智。
如今又中包拯的计策,急功近利,偏偏选择集中兵力,试图攻打延州,安得不败?
延州府衙。议事堂。
“大人此计甚妙,李元昊集结十五万大军欲攻城,我军可分兵埋伏于城外谷口,出其不意攻之,此战必胜!”
韩琦满面敬佩地望着包拯,对包拯的智慧深感折服。
在包拯面前,李元昊仿佛成了一个三岁孩童,被玩弄于股掌之间。
韩琦尤其敬佩包拯,为了诱使李元昊中计,竟让全军将士皆披麻戴孝,毫无忌惮。
为了国家,他可谓是尽心尽力!
包拯对所谓的忌讳毫不在意,只要能赢得战争,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区区忌讳,又算得了什么?
又不会真的失去什么!
“嗯!”包拯颔首,“我正有此意,已命岳飞、林冲和狄青埋伏于城外谷口,待西夏大军攻城之际,即可合围歼敌。此战,务必全歼西夏大军。”
众人听后,脸上洋溢着笑容,显得异常兴奋和急切,仿佛胜利触手可及。
三日之后。
李元昊的十五万大军已全部就绪。
尚未出征,相国马元心中却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急忙劝阻道:“大王,此次出兵,臣总觉得有些不妥。”
李元昊眉头紧锁:“哪里不妥?”
马元答道:“臣也说不出具体,但总觉得包拯之死过于轻易,臣担心这是包拯设下的圈套。”
李元昊听后不禁大笑:“相国过于多虑了!延州上下,全军将士皆披麻戴孝,哀悼之情溢于言表,这难道还有假?”
“本王与宋人交锋多年,深知宋人极重名节,包拯作为大宋重臣,岂会拿自己的名声开玩笑?”
马元却不以为然:“大王,两军对垒,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胜利,包拯怎会顾及个人名声?望大王三思而后行,以免落入包拯的圈套。”
“更何况,攻城乃我军之短,守城则是大宋之长。我军一旦中计,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