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山风有点意外,不得不跪下磕头行礼。
朱佑樘突然搞这么正式,他也不知道朱佑樘想干嘛。
所以,他不得不按正规标准,来个跪接圣旨。
只见一众大臣也赶紧跪地,诸多学子也熙熙攘攘的跟着跪下。
“封张山风上柱国,晋光禄大夫,俸禄一万石。
此外,诏书不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张山风目瞪口呆,这事他真的没想过。
诏书不名:皇帝下发给臣子的诏书圣旨上,一般都会写上该大臣的名字和官职。
但是,在给拥有“诏书不名”特权的顶级权臣,诏书上却不会有其名字,只会提到其身份职位,也带有“为尊者讳”的意思。
赞拜不名:这项特权,太监或赞礼官喊权臣的时候,就不能直接提其名字了,只可以提其官职、身份。
入朝不趋:为了彰显皇室威严,臣子在朝见天子的时候,不能像寻常百姓一样放浪奔跑,也不能在皇帝面前大摇大摆、晃晃悠悠,跟溜街式的慢走,因而规定了文武群臣在上殿的时候,只能以一种“趋”的方式觐见(两汉时期尤为如此),其他方式都不允许。
否则,可视为以下犯上,是个不小的罪过。
剑履上殿:剑履上殿中的“剑”指的是古人挎在身上的宝剑,“履”在古语中的意思是鞋子,因此剑履上殿的意思就是,挎着宝剑穿着鞋子上殿觐见皇帝,这也是一项很高的特权了。
在如今的大明,火器才是主力兵器。
所以,剑履上殿,等同于让张山风带着火铳上殿!
你们不是说大疯哥带着兵器,有刺驾的嫌疑吗?
陛下允许大疯哥带兵器上殿,咋地?
顿时,张山风有点感动,鼻尖涌现一股酸涩感。
寿哥终究还是向着兄弟的,在文官攻讦之际,不仅毫不迟疑的站在他这一边,而且还封了无上荣誉!
这份殊荣,足以彪炳史册了!
这一瞬间,过往的分歧,过往的隔阂,都不值一提。
这一刻,张山风想起二十年前,兄弟初逢的那一碗酒,那一首歌:
“今宵聚,共沧桑。明月光,去离殇。
……
莫忘初心,兄弟不弃,相逢千杯恨太晚!”
是啊!
功名利禄,宦海沉浮,让他忽略了兄弟二人,共谋天下的初心!
个人得失,生死游离之间,让他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是!
哪怕是地位和立场变了,哪怕有些许利益和矛盾冲突。
但,那又如何?
兄弟不曾变!
他与朱佑樘的初心,皆不曾改变!
张山风一扫之前心中的积怨,略显哽咽道:“臣,接旨!”
朱佑樘不着痕迹的点头,这段时间,张山风的变化,让他警觉。
两世兄弟,从应州回来之后的张山风,俨然换了一个人。
再联想到如今张山风的处境,朱佑樘如果还想不通其中关键,那他凭什么统御百官,剑指万古一帝?
所以,在不可能给出实权的前提下,荣誉要多少给多少,要多高给多高!
从地上站起,张山风立于朱佑樘身侧。
兄弟二人默契的什么也没有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但是!
你们哥俩好,有人不干了!
这等于朱佑樘坐实了,张山风权臣的地位!
他不再是那个类似汪直、王振这种权倾一时的太监,那种尴尬地位了。
这是在虚职转荣誉!
此举在官场没有实际意义,张山风依旧吩咐不了文官,依旧指挥不动武将。
然而,民间呢?
这一波操作下来,张山风在民间的威望爆表了!
诏书不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听上去就牛p轰轰。
任何一项,丢到民间,茶余饭后,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还不以为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用想也知道,一旦确定此封赏,再用大明报社宣传一下,请一些枪手装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