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大家一起吃饭,容思沫点了八个菜,被程文秀愣是划掉了两个。这里菜量没有东北那大盘子实惠,可是一盘也不少,她们根本吃不了。
苏红玉赶过来的时候,菜也快上齐了,她们坐下边喝茶水边聊。
大家都对杨天娇的叔叔感兴趣,结果她一说家里的老爸,那才是真正深藏不露的高手呢!
不是吧?自己的舍友还是个隐藏大佬千金?
等等,杨开顺,这名儿熟啊,这不是年前她倒腾的那一批小录音机和黑白电视的收货方吗?
西城黑市的掌舵人,呵呵呵,这世界可真小!那人确实是个好的合作伙伴,容思沫还打算再跟他合作几次呢。
那批家用电器是景薇薇兴龙集团的工厂生产的,分别注册了录音机和电视机两个商标,两个工厂。技术人员也是分开的,各自专注于一个方面的技术。
她年前带过来一批,想看看用户的反馈。最开始她提供了设计图,后来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在产品功能和外形上都有了很大进步。
没想到这次各放出去二百多台,转天就销售一空。这点儿东西在偌大个京市,连点儿浪花都没翻起来。
薇薇已经按照年初的计划,主动联系这边的外贸部门,捐了一批自己生产的家用电器,这边已经接收了,还得过些天才能在百货商场见到。
景薇薇是个有野心的,她用自己的个人资金,注册了一个新公司,组建了一条生产线,准备进军民用汽车行业。产品主打经济适用,市场也面对师父所说的内陆和东南亚一带。
容思沫很赞同她的想法,追加了和她同样的资金,占股45,还提供各种技术支持。这个企业景薇薇有绝对的决策权,她也只打算在开始筹建和关键的时候帮忙。
按照计划,第一批成品车出来,需要经过安全性能检测之后,完全合格再捐给国内。国内并不是谁捐的东西都收,也不接受什么乱七八糟的附加条件,所以他们的捐助只是示好,为自己争一个好名声。这就是为将来打好的合作基础。
容思沫让她们花大力度设计救护车型,这个也最实用,目前国内各大医院的救护车数量明显不足,不如就从这个方向打开国内市场。
就是这两年国内没机会也没关系,往东南亚销售也可以,但是每年往国内捐一批,最少连续五年,这是雷打不动的。到时候国内开放了,她们的企业必然会被选中合作,不是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吗?
容思沫想的有点儿远了,收回心神和大家继续聊天。
“老二,你们家这么过也不是个事儿,还得想点别的办法,太影响你家翔子复习了。”老大还真有个老大的样子。
气站那边能让洪跃翔父女俩住已经是看他战友的面子,在那儿不让做饭也是因为气站的特殊情况决定的。
煤炉子也只能在值班室放着,冬天能烧,再过几天也要撤了。这儿用火有严格要求,晚上他给孩子用大搪瓷缸子煮个面片汤啥的,已经是站长可怜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你们还是得租个房子,让他们父女俩自己起火做饭,天气热了以后东西放不住,这么凑合可不行。”
苏红玉家的小闺女洪雯雯三岁,每个周末到学校来跟着妈妈吃住,乖乖巧巧的,大家都很喜欢。
程文秀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结不了婚也生不了孩子了,因此特别喜欢小孩儿。
“你跟我不一样,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点儿补贴省着点就够用。你这一家三口,你家翔子过俩月还得脱产复习,气站恐怕也不能住了。”
苏红玉听了长叹一口气,说:“我正在附近找房子呢,都太贵了。我们攒了还不到一百块钱,也不够坚持到下次高考的。我也想让翔子赶紧脱产学习,可现在条件不允许呀!”
“几个月还不好凑合,我每月借给你十块先用着,有钱了再还。”杨天娇真是家传的讲义气。
她有三个哥哥,都没结婚呢,每个人的工资都给她一些当零花,更别说还有爸爸妈妈和一个管黑市的叔叔支持。
“我也可以拿五块出来。”林萍家里父母是双职工,他们家每月给她十五块零花,加上学校补贴,她是完全够花的。
“我也可以!”阿依努尔忙说,但是程文秀和容思沫没说话。苏红玉其实很要强的,她并不想大家同情。
“多谢你们好意了,这不行。翔子也说了,他要靠自己。”苏红玉知道丈夫的想法,他们当兵的都有骨气,吃苦受累行,伸手等人接济他受不了。
“我家福爷爷有个小院子,就是非常小,距离这里要坐四十分钟公交。你们要不住那儿?帮我维护点房子,浇一浇院子里那棵果树就行。”
“那我需要付多少钱房租啊?”苏红玉想,既然叫院子,那肯定便宜不了。
“房租就不用了,你们帮着收拾维修就行。你不知道那房子有多小,还很低矮,那院子超过两人都转不开身。哦,里头还有辆破自行车,让你家翔子自己修修,说不定还能用。”这个房子他们一家三口住挺好,美中不足就是离她们学校有点远。
“不错啊,这样洪哥就可以好好复习了,那活儿就别干了,太耽误工夫。”杨天娇觉得她们住过去很好,周末老二可以给洪越翔补补课。
福爷爷和平奶奶搬走后,那处只有二十多平的小院子已经空下来,地下室也被容思沫给填上了。
当时福爷爷非要把这房子落在她名下,主要是为了让她挪动地下室的东西方便,谁知道她几秒钟就把东西全搬走了。到现在福爷爷还不知道地下库房已经空了呢。
房子空着很容易坏,让苏红玉一家住着,他们有了居所,房子也有人照看,倒是物尽其用。
苏红玉很动心,说回去跟洪跃翔商量一下。于是大家又问起容思沫的情况,记得她说自己是从东北农村来的呀,怎么在京城还有亲戚?
“我确实是从东北农村考出来的,而且一直生活在东北。你们没听我这口音里明显的东北话?不过我有两个婆家,一个在东北农村,一个在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