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的出现,其实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作用,那就是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
在这之前,很多人觉得,大明的改变其实并没有什么,比如纺织业,不过是给大明的国库增加了一些收入,比如报纸,不过是让人们获得信息更加便捷,比如红薯,不过是让灾荒来的时候少死一些人。
这些改变或大或小,但都还在他们的认知以内,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人觉得无所谓。
直到火车的出现,让他们猛然惊觉,原来大明已经开始改变到他们不认识的样子。
如此庞然大物,比他们想象中的真龙还要庞大的钢铁巨龙,可以带着数千人,日行千里,这是神仙都做不到的事情。
他们大明竟然给造出来了?
遥想洪武三年的时候,大明的第一届恩科,因为路途遥远,许多北方学子赶不及到京师参加考试,这是导致后来南北被录取的考生数量出现巨大的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百官中,他们也大都经历过赶考那个艰难的时候。
为了按时赶到京城参加考试,考生往往需要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上路,而且路上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赶考究竟有多难,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最清楚,也最感同身受。
可是现在……
如果真的像皇上说的那样,一京十四省都能打通这个火车。
那岂不是说,学子们就可以坐这个火车,用不到一天或者三两天的时间,轻轻松松的就赶到京师应试?
普通人也能日行千里,这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现在大明正在实现这个事情。
而这不过是仅仅过去了十年而已。
回首看去,现在和十年前,仿佛是两个世界。
这不得不让百官唏嘘。
和朱元璋说的一样,他们只用了一个上午,便从京师赶到了松江特区。
然而……
他们还来不及感叹这个钢铁巨龙的速度,松江特区便让他们再度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百官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一直呆在京师,因为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出行困难,没有必要的话,几乎都很少出城,更不要说跨州府了。
只有皇上,才能每年都到处去巡视,可是能够跟皇上一起去的,也没有几个人,到了近些年,皇上都是带着皇后太子和一众皇子们出行,连官员都不带了。
这一次是皇上第一次带着他们出行,而且是满朝文武一起出行,这也算是历朝历代以来头一遭,如果不是因为有火车这样的神奇之物,几乎很难实现。
其实,松江特区在百官的印象中还是叫做松江府,几乎还是停留在以前时候的样子,但是现在,他们终于明白,松江府为什么要叫松江特区了。
这哪里还是他们认识的松江府?
道路整洁开阔,而且这样光滑的硬化路面他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房屋也是他们从未见过的样子,高大整齐,坚固明亮,建造的材质也不是他们认识的。
街道上的繁华就更不用说了。
那些自动行驶的蒸汽马车都够他们看上一整天的了。
他们从京师而来,按理说,京师理应是最繁华的地方,但是此刻,他们却像是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进城一样。
当初皇上将松江府划为特区的时候,他们还没觉得怎么样,然而十年过去,一切竟然已经发展到连他们都不认识的模样。
感觉和他们之前所处的世界是两个世界。
井底之蛙。
他们本是大明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小撮人,但是现在回头看去,他们一直以来都好像坐井观天,天天在朝堂上指手画脚,反对这个反对那个,直到现在走出来,才知道天之大,才知道皇上给大明带来了究竟多么巨大的改变。
这不禁让他们感觉自己既有些可悲,又有些可笑。
事实上,带来这一切变化的除了朱元璋,还有一个人也不能忽略,那便是刘基。
刘基跟着朱元璋去了一趟朱辰他们那个世界之后,大受震撼。
他发现,原来已经算是有所发展的松江特区,和未来几百年后的世界差距竟还是如此之大,这让他发展之心愈发强烈,而朱辰的一句话,则更是让他备受鼓舞。
未来的华夏不过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从一个刚刚受到巨大破坏,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建设成为他们看到的样子。
而现在的松江特区有了朱辰,就可以说相当是有了后世发展的知识和经验,如果这都还发展不起来,那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于是,刘基便开始积极引入后世的科学技术与知识。
引入水泥,建筑技术,城市规划等,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引入蒸汽马车,道路铺设和规划等,重塑了城市的空间与出行,引入水利工程与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支撑起城市庞大的人口吃饭和繁衍……
望着完全变了模样的松江特区,所以别说是百官了,就是幕后改变了这一切的朱辰也都不禁有几分唏嘘。
当初他的书店来了一个奇怪的客人,何曾想过会带来如此之巨大的改变?
正想着,朱辰的身后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先生,这是你想要的大明吗?”
朱辰回头。
只见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初去他书店的那个奇怪客人,朱元璋。
朱辰笑笑,并没有说什么。
朱元璋信步来到朱辰的身旁,和他一起站在城楼上俯瞰整个松江特区。
看着看着。
朱元璋似乎想到了什么,开口道:“话说,当初咱第一次去书店的时候,你是不是就识破了咱的身份?”
闻言,朱辰微微一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