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松动圈是指开挖后,围岩受力状态改变导致岩石强度下降,从而在巷道周围形成的一个松弛破碎带。其大小与围岩强度和原岩应力密切相关,是评估巷道稳定性和设计支护方案的重要依据。
围岩松动圈的形成是由于巷道开挖后,围岩受力状态由三向变为近似两向或单向,导致应力重新分布和局部集中。当应力值超过围岩强度时,围岩发生塑性变形、破碎,形成松弛破碎带,即围岩松动圈。
围岩松动圈的形成主要受围岩强度和原岩应力的影响。当原岩应力相同时,围岩强度低则松动圈大;当围岩强度相同时,原岩应力小则松动圈小。此外,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地下水、岩层厚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其范围和程度。
除了围岩强度和原岩应力,影响围岩松动圈形成的因素还包括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地下水状况、岩层厚度、温度以及爆破损伤等。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等力学特性,进而对围岩松动圈的范围和程度产生影响。
在影响围岩松动圈形成的因素中,自然因素包括围岩强度、原岩应力、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岩层厚度和温度等;人为因素主要是爆破损伤以及巷道开挖导致的地下水状况改变等。
在地下工程中,为预防和管理人为因素导致的围岩松动,可采取超前支护、注浆加固、控制爆破参数等措施。同时,加强监控量测和地质超前预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施工安全。
在地下工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围岩松动会有多种具体表现。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表现:
错动松弛:在多组结构面发育的硬岩岩体中,如果开挖后围岩应力超过其屈服强度,围岩会沿已有的多组节理发生剪切错动而松弛,形成一个松动的圈层。这种松动圈本身不稳定,特别是在有地下水活动时,容易导致拱顶坍塌和边墙失稳。
剪切滑移:对于厚层状或块状结构的硬岩围岩,如果存在陡倾洞内的大型结构面(如小断层、大型节理等),这些结构面可能会控制围岩向洞内的剪切滑移。此外,固结程度较低的软弱岩体(如泥质粉砂岩、泥岩等)也可能出现塑性挤出变形。
膨胀内鼓:当围岩中含有大量膨胀矿物时,由于开挖形成的低应力区吸引高应力区的地下水转移,吸水膨胀的岩体(如膨胀岩)会发生强烈的膨胀并导致围岩内鼓变形。这可能导致洞室设计空间不足,甚至使围岩表部膨胀开裂和解体。
支护失效:如果支护措施不当或未能及时实施,人为因素(如施工过程中的爆破损伤)可能加剧围岩的松动和破坏。支护结构(如锚杆、钢支撑等)的损坏或失效也会直接导致围岩松动范围的扩大。
巷道变形:随着围岩松动的加剧,巷道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形现象,如收敛变形、底鼓等。这些变形不仅影响巷道的正常使用,还可能对工人的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预防和管理这些人为因素导致的围岩松动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例如,加强地质勘察和超前预报工作,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支护参数;采用先进的爆破技术和施工工艺,减少对围岩的损伤;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以及制定应急预案和救援措施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管理人为因素导致的围岩松动问题,在地下工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超前支护与注浆加固
超前支护:针对围岩破碎的情况,可采取超前双层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以预防顶部坍塌。同时,开挖时应预留核心土,对掌子面进行支撑和喷锚封闭,避免暴露时间过长。
注浆加固:在围岩相对薄弱地段,可增加径向小导管进行注浆加固。通过注浆提高岩体的强度和整体性,从而增强围岩的稳定性。注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注浆压力及排浆量变化,确保注浆效果。
二、优化爆破参数与施工工艺
控制爆破损伤:采用合理的爆破参数和施工工艺,减少爆破对围岩的损伤。例如,可以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技术,以降低爆破震动对围岩的影响。
缩短开挖与支护时间间隔:及时跟进支护工作,缩短开挖与支护的间隔时间,以减少围岩的暴露时间和变形机会。
三、加强临时支护与初期支护
临时支护:将临时支护与二次衬砌形成整体,提高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可采用钢筋连接等方式加强临时仰拱的纵向稳定性。
初期支护:加密拱架和加强锁脚等措施,以增强初期支护的强度。同时,应确保初期支护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四、严格控制开挖进度与质量
缩短仰拱开挖时间:增加人员及设备投入,尽量缩短仰拱开挖至封闭成环的时间,以控制仰拱开挖对隧道变形的影响。
控制红线距离:严格控制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以及二次衬砌与掌子面的距离,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五、加强监控量测与地质预报
监控量测:定期对围岩进行位移、应力等参数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综合判断结构稳定性。
地质预报: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了解围岩的地质情况和变化趋势。根据预报结果对支护和注浆加固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超前支护与注浆加固、优化爆破参数与施工工艺、加强临时支护与初期支护、严格控制开挖进度与质量以及加强监控量测与地质预报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管理人为因素导致的围岩松动问题。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