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能远远看见王宫那连绵不绝的宫檐。
宋国跟楚国一样,依长江天堑,率万湖之滨,最不缺的就是河流湖泊。
因为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因此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宋国虽然国小势微,但由于一直以来都依附于楚国,几乎没有打过仗,因此宋国百姓没经受过战乱之苦,过得算是安居乐业。
在这乱世之中,宋国也算是一个世外桃源。
徐凤鸣跟赵宁在城内逛了几圈,大街上很是热闹,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及至薄暮时分,两人才往回走。
“感觉怎么样?”回去的路上,徐凤鸣问赵宁。
赵宁回了四个字:“世外桃源。”
“是啊,世外桃源。”徐凤鸣说:“只可惜……”
赵宁:“只可惜宋国太小了,必须依附于强国才能生存,要不然这样一块沃土,迟早会被吞掉。”
这是宋国致命的弊端,近百年来宋国世代国君小心谨慎地周旋于各国之间,对强国俯首称臣,年年纳贡,最后甚至不惜让王室公主去和亲,这才保得宋国如今这看似太平的表象。
这一任国君也一样,宋影身为宋国公主,为了维系两国和平去和亲,原本抱着满怀憧憬嫁过去做太子妃。
谁曾想因为生得漂亮,最后竟然成了比自己爹年纪还大的姜懋的宠妃。
而身为宋国国君的宋徽,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受辱。
徐凤鸣想到这里,毕竟是自己母国,想到自己国家居然这样才能生存下去,心底不免生出一股难以言状的莫名滋味,似无奈,又似惋惜。
两人回长春阁,瞧见郑琰端着碗药上来,徐凤鸣问:“怎么?子敬病了?”
“嗯,”郑琰端着药走来。
徐凤鸣:“大夫怎么说?”
郑琰:“大夫说是前几日落了水,这几日又奔波劳累导致的,喝几副药就好了,二位公子放心。”
徐凤鸣听郑琰这么说,这才放下心来。
几人本来打算等着大安城的王书送来再做下一步计划,结果没过两日,王宫就来人了。
三天后,长春阁一大早就被士兵围住了。
一名约摸三十五六的男人在一群士兵的拥护下进了长春阁,还不等掌柜上前招呼,男人率先开口了:“劳烦掌柜,请前几日来,住在长春阁的几位公子出来一叙。”
外面一有动静,阁楼上的几人就知道了,此时四人站在阁楼上的琉璃瓦前观察着楼下的动静。
掌柜恭敬地于那男人说着什么,郑琰望着下面:“这是谁?这么大派头?”
“宋国太子。”姜冕披着一件薄斗篷站在郑琰旁边。
徐凤鸣闻言看向姜冕:“他就是宋熙?”
姜冕咳嗽两声,点头道:“楚、宋二国向来交好,他以前去过浔阳,我见过几次。”
郑琰忙伸手轻轻地替姜冕抚背,他一边替姜冕顺背,一边震惊地看着徐凤鸣:“徐公子,你不是宋国人吗?你不认识自家太子?”
“是宋国人就一定要认识自家太子吗?”徐凤鸣反问道:“陈国亡国之前,你认识你家君上吗?”
郑琰:“……”
赵宁看着下面的情形:“看来他应该是知道我们来了,要下去吗?”
下面,掌柜还在跟宋熙周旋。
在没有征求徐凤鸣等人的允许之前,他不敢贸贸然透露徐凤鸣几人的身份和行踪,尽管在宋熙明知道他们在这里的情况下。
宋熙脾气不错,明知道掌柜的是在跟他打太极他也不生气。
两人说话间,徐凤鸣几人下来了。
几人走过来,徐凤鸣对着宋熙躬身一礼:“太子殿下安。”
宋熙抬眸看来,短短片刻间便将面前几人的反应尽收眼底。
赵宁木着一张脸,站在徐凤鸣身后,微不可见地一颔首。
姜冕笑着点点头,郑琰则抱着把剑站在他身后。
宋熙客气颔首:“几位大人一路辛苦,是宋熙照顾不周,几位大人远道而来,没有第一时间来恭迎几位大人,还请大人海涵。”
“殿下言重了,”徐凤鸣笑道:“我们在路上出了意外,所有东西都沉了江,所以才没有第一时间拜见国君和太子殿下,还请殿下见谅。”
长春阁毕竟人多,不是说话的地方,宋熙没有继续往下说,跟徐凤鸣几人客气几句,随后道:“还请几位大人移步,父王已经在王宫摆了宫宴,宴请几位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