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知道,这虽然不是惩罚,但也是朱允熥对他们的一次考验。
回到家中后,官员们纷纷忙碌起来。
过了些时日,官员们纷纷将写好的奏疏呈了上去。
朱允熥和朱元璋坐在御书房中,御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阳光透过薄纱窗帘,洒在书桌上那一堆堆的奏疏上。
朱元璋坐在书桌后的椅子上,他拿起一份奏疏,展开阅读,一边看,一边微微点头。
朱允熥站在一旁,也拿起一份奏疏,轻声念道。
“臣以为,地方官员在推行政令之时,未能因地制宜,且有部分官员贪污腐败,致使民怨滋生,这才让贼人有机可乘。”
他念完后,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疏,摸了摸胡须,说道:“这话说得有些道理,政令不通,百姓自然不满。”
“这就像治水,堵不如疏,政令若是不符合地方的实际情况,迟早要出问题。”
朱允熥听了,点头称是。
他又拿起一份奏疏,继续阅读。
过了一会儿,他说道:“这些官员们说的都有些道理。看来这事儿还得从多方面入手,既要整顿吏治,又要让政令更加贴合百姓的需求。”
朱元璋看着朱允熥,眼中露出一丝欣慰,说道:“说得是,咱可不能让这大明根基动摇啊。”
朱允熥恭敬地回答道:“定当竭尽全力,让我大明的根基稳固,枝叶繁茂。”
朱元璋满意地笑了笑,祖孙二人又继续审阅起奏疏来,他们深知,这些奏疏将是改善大明现状的重要依据,关乎着大明的繁荣昌盛。
朱允熥站在一旁,又轻轻叹了口气,开口道。
“咱看这些奏疏,心中有了许多想法。无论咱们如何努力,让教育再普及,让生产力再提高,让百姓的日子过得再好,总归是有人不满足,不满意。”
朱元璋的面容微微一动,问道。
“何出此言?你且细细说来。”
朱允熥开始阐述:“皇爷爷,这百姓之中,总有一些人心存贪念或者心怀不满。即使他们衣食无忧,也会因为一些小事或者嫉妒他人而心生怨愤。”
朱元璋听着,点了点头,示意朱允熥继续说下去。
“而且,不仅仅是百姓,官员和富人也是如此。”
“官员们手握权力,有些就经不住诱惑,想要从中谋取一些好处。”
“他们可能会贪污受贿,或者徇私舞弊,全然不顾朝廷的律法和百姓的利益。”
朱元璋的脸色随着朱允熥的话变得更加阴沉。
朱允熥继续激动地说道。
“那富人,他们本就拥有众多财富,却还不知足。”
“有些为富不仁者,会压榨百姓,抬高物价,或者勾结官员,逃避赋税。”
“这些行为,都会损害整个大明的根基。”
朱元璋听了,问道:“那你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朱允熥停下脚步,他站在那里,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没有。这历史向来是如此,人性向来是如此。”
“从古至今,无论哪个朝代,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就像是一种无法根除的顽疾,一切只能交给时间。”
朱元璋听了,靠在椅上,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