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皇宫内,朝堂之上。
高大的宫殿庄严肃穆。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面带笑容,环视了一圈朝堂下的文武百官,然后缓缓开口说道:
“诸位爱卿,靖江王朱允熥此次在封地作为非凡。”
“不仅成功推广杂交水稻,让粮食有望大增,还亲自带兵平定了广西叛乱。”
“此等功绩,实乃我大明之幸。”
“咱决定加封朱允熥为亲王,就封为‘桂王’,以彰其功。”
朱元璋的话语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一部分官员都面露惊讶之色。
他们显然没有预料到朱元璋会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
而另一些官员则陷入了沉思,似乎在权衡这个决定的利弊。
这可是第一位皇孙获得亲王的封赏!
朱元璋话音刚落,蓝玉等淮西勋贵们便纷纷面露喜色。
蓝玉更是大声说道:“皇爷圣明!”
“靖江王确实是年少有为,这等封赏,实至名归!”
他们这些武将本就看重战功,更何况他们这一批淮西勋贵本就亲近朱允熥。
此刻听闻朱元璋要加封朱允熥,自然是极力赞同。
然而,刘三吾等文官们却是眉头紧皱,面露难色。
刘三吾站出来,恭敬地向朱元璋行了一礼,然后说道:“皇上,此举恐不妥。”
“按照我大明律法,加封亲王需遵循诸多规制。”
“靖江王虽有功劳,但如此仓促加封,且封为‘桂王’,这在程序上不符合律法要求。”
“再者,亲王之位尊贵非常,这般轻易赐予,恐日后会引发诸多效仿之举,扰乱我朝礼制。”
刘三吾的表情严肃,眼神中充满了担忧。
他对于朱元璋这看似随性的加封决定,实在是难以认同。
朝堂一侧的朱允炆,听到朱元璋要加封朱允熥为桂王的消息,瞬间失神的愣在原地。
他暗忖道:“朱允熥怎会如此幸运?”
“不过是在封地做了些事,竟能得皇爷爷如此青睐,这亲王之位岂是这般容易就能得到的?”
“如今他地位不断攀升,那我这皇太孙之位岂不是岌岌可危?”
“不行,我绝不能坐视不管,但此刻又不能公然反对,该如何是好?”
朱允炆的脸色微微发白,眼神中流露出不安。
可是,他又不敢像刘三吾那样公然站出来反对。
只能将满心的不满和担忧深埋在心底。
他低着头,眼神中闪过一丝阴霾,暗自握紧了拳头,心里的危机感再次加重。
朱元璋听了刘三吾的话,脸色顿时一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整个朝堂的温度仿佛瞬间降了下来。
一些胆小的官员不禁缩了缩脖子,生怕被朱元璋的怒火波及。
他站起身来,走到朝堂前方,看着刘三吾等文官,语气严肃地说道:“刘爱卿,你口口声声说律法、礼制。”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能比咱大明的百姓吃饱饭更重要吗?”
“能比平定叛乱、保我大明江山社稷安稳更重要吗?”
朱元璋的声音如洪钟一般,在朝堂上回荡。
“允熥那孩子发现的杂交水稻,一旦在全国推广开来,我大明的百姓还用得着饿肚子吗?”
“这可是关乎万千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
“再说说这平定叛乱,要是没有允熥挺身而出,广西那地方得乱成什么样?”
“到时候百姓受苦,国家动荡。”
“你们这些文官难道能拿着刀上战场去平叛吗?”
朝堂上的官员们听了朱元璋的话,神色各异。
一些原本支持刘三吾的文官们也开始动摇起来,他们不得不承认朱元璋说得有道理。
而那些武将们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朱元璋的决定。
刘三吾还是小心翼翼地说道:“皇上,靖江王确实功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