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姜孟川?”
“随我进来吧。”
李夫子看着周老爷子的推荐信,眉头微微皱起,心中虽然有疑虑,但还是将姜孟川带进了府学。
虽然周老爷子的声望无人可及,但他一向秉持公正严谨的态度,并不轻易因人情而降低要求。
要知道,周老爷子固然是信得过的人,但正因为如此,才更不能轻易让这小子蒙混过关。
他将信封放在桌上,抬眼打量了一番站在面前的姜孟川,神色中带着些许思量。
“老夫虽看了周老爷子的推荐信,但在府学里,我们不只看谁的推荐人名声大,更看学子的真才实学。”
李夫子抬眼看了看姜孟川,思索片刻微微颔首开口说道,语气平静却暗藏锋芒。
说到最后,他更是停顿了语气,将信放在案桌上,继续说道:“既然你想入府学,今日便先考考你,看看你是否真的有资格。”
姜孟川闻言连忙躬身,沉声答道:“请夫子赐教,学生愿接受考校。”
他本来就没抱着上来便能凭着周老爷子的名声入学的打算,现如今看到李夫子这幅态度,他反而是心安了不少。
看到姜孟川如此谦逊的态度,李夫子点了点头,眼神中流露出些许欣赏的神色。
态度倒还端正,不过单凭姿态可不够,还得仔细试试斤两才行。
想到这里,李夫子略一思索,随即开口道:“既如此,便以时事为题。”
“现今粮税改革对百姓生活影响几何?若由你来建言,又当如何调整?”
这个问题不仅考验学识,更需要一定的洞察力和思辨能力。
李夫子自认题目刁钻,足以让一个普通的学子无从下手。
更何况,他们府学本就是如此。
和那些个只会死背书的小学堂可不一样,从府学出去的学子若是对时政半句话都讲不出来,那可是要闹笑话的。
听到李夫子的问题,姜孟川先是一怔,随即低头沉思,脑海中迅速梳理起最近所了解的内容。
自打他决定了要好好走科举这条路后,自然也是开始对当下朝廷的相关政策有所学习了解。
他记得粮税改革的背景,也听说过民间一些争议。
虽是临场作答,他仍不慌不乱,心中暗自思索着。
此题虽难,却并非无迹可循。
只要抓住要点,再结合实际,未必不能令李夫子满意。
思索片刻后,姜孟川抬起头,拱了拱手微微颔首开口说道:“粮税改革本意是减轻百姓负担,但推行过程中,却未免因地域差异和官员施行不力导致了部分农户受累。”
“学生认为,粮税改革需要更细致的执行方案。”
“例如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田亩质量和气候情况调整赋税比例,同时需设立监督机构,杜绝中间剥削。”
“只不过想要在实行过程中严加看管,靠谱可信的人手倒是会显得有些不足。”
他一番言辞条理清晰,既分析了弊端,又提出了解决之道。
听到姜孟川这番分析,李夫子眉头一挑,虽未表露情绪,心中却已稍稍认可。
这小子分析得倒也中肯,确有几分见解。
不过单凭几句还不够,还得再试试他的深浅。
“不错,有些见地。”
“但老夫再问你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