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又好气又好笑,白了朱小宝一眼。
“你这小子,净说胡话!”
“咱刚刚说的话,你都当耳旁风啦?”
“咱泱泱大国,便要有大国的风范,以德治人,才能让四海归服!”
朱小宝摇了摇头,反驳道。
“可我不这么认为。”
“其实博大和宽容,有时候没什么实际意义,你强时,这可能被看作是美德,但当你弱时,别人根本不会领情,反而还会嘲笑你。”
就像后世,在东亚文明漫长的历史中,我们曾长期领先世界。
只是经历了短短百年的停滞,就被一些曾经弱小的国家嘲笑落后。
而当我们再次强大起来时,他们又表现得十分惊讶,好像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人和国家其实差不多,都是记打不记好。
“呵!”
“你这小子,总能说出些歪理来。”
朱元璋笑了笑,语气柔和地说道。
“咱跟你讲这些,就是想让你明白,不要一时冲动,有时候退一步、忍一忍,也没什么坏处。”
朱小宝点了点头。
“嗯,道理我都懂。”
朱元璋又问道。
“可就是忍不住是吧?”
“他们羞辱的是皇帝和大臣,又不是你,要说生气,咱才是最生气的,你跟着凑什么热闹?”
朱小宝笑着纠正道。
“皇帝才是最生气的,说不定洪武老爷子都已经气得想拔刀了!”
朱元璋瞪大了眼睛,假装生气地说道。
“胡说!”
“咱皇帝哪能这么沉不住气?这点委屈都受不了,还怎么做一国之君?”
老朱咂了咂嘴,眼中浮现出一丝回忆,感慨道。
“不过,你这小子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皇帝年轻的时候和你一样,也是个急性子,谁都不怕,但后来刘伯温给上了一课。”
“那是皇帝最后悔的一件事。”
朱小宝疑惑地看着马老头,他扶老爷子坐下后,又给他倒了一杯茶。
“什么事?”
朱元璋叹了口气。
“元末时,在滁州路中书行省,陈友谅派人送来一封信,要求皇帝向他称臣。”
“满朝大臣都很愤怒,皇帝也不例外。”
“可刘伯温却硬着头皮劝皇帝,说北元军不足为惧,当务之急是要让南边的陈友谅不进攻咱们,想要安心攻打北元,就得假装向陈友谅投降称臣,先集中精力对付北元。”
“皇帝一听就火冒三丈!好男儿在战场上怎么能投降呢?就算是假装投降也不行!”
“于是皇帝就把刘伯温赶走了。”
说到这儿,朱元璋的脸上满是懊悔。
“可事实证明,刘伯温说的没错。”
“这个代价就是,在北元和陈友谅南北夹击时,咱大明死了三万多义军!”
“要不是后来皇帝又把刘伯温请了回来,咱大明怕是就没了。”
“三万多兄弟啊!”
“就因为皇帝一时要面子,全都丢了性命……”
老爷子的眼睛有些泛红。
“娃子,所以该低头的时候就得低头,该隐藏实力的时候就得隐藏。”
“以后要是你掌权了就会明白,每一个冲动的决策,都可能给下面的人带来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