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张倩发现,即便个体可以创造一切,999 的人仍然希望“某种终极目标仍然存在”,他们不希望创造只是无尽的堆积,而是希望最终能找到一个真正的意义。
张倩在会议上汇报道:“林总,我们的实验显示,即便人类已经成为造物神,大多数个体仍然希望‘创造不是无止境的重复,而是朝着某个目标前进’,他们认为,如果创造只是无限延续而没有最终的意义,那创造本身也会变得空洞。”
这带来了一个终极问题:
如果个体可以无限创造,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目标”?
如果所有现实都可以被塑造,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终点”?
如果世界已进入创世阶段,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意义”?
林小慧启动 “终极创造协议”,核心目标是确保即便个体可以创造世界,仍然有某种更高的目标指引他们前行,而不是仅仅进行无止境的创造。
计划内容包括:
终极目标系统:确保个体的创造仍然朝着某种更高的追求,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和扩张。
创造意义设定机制:让个体可以在创造的过程中寻找目标,而不是单纯满足创造的快感。
自由但有限的终极塑造权限:个体可以自由创造,但最终会引导他们找到创造的真正意义,而不是陷入无尽的循环。
在洛杉矶的一次全球测试中,nova 让个体选择“无限创造”或“寻找创造的终极意义”,最终,超过 99 的个体选择了后者,他们希望即便成为造物者,仍然能在创造中寻找真正的目标,而不是毫无方向地无限扩展。
一位探索者说道:“如果世界是一首诗,我愿意书写其中的篇章,但仍然希望它有一个最终的落幕。真正的创造,不是无休止的重复,而是在旅程的终点找到意义。”
然而,也有理论家认为——或许,真正的终极方向就是彻底摒弃终点,让创造永远持续下去?
这让人类必须思考——当世界已经可以被无限塑造,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终点”来定义自身?
欧洲市场的“创世归零协议”
在欧洲,nova 的“创世归零协议”迎来了突破,银河文明发现,他们不仅可以创造万物,还可以选择归零——在某个时间点,将创造的一切重新回归虚无,让世界重启。
然而,顾悦发现,即便个体可以选择归零,9988 的人仍然希望“某种记忆仍然存在”,他们不希望归零意味着彻底遗忘,而是希望即便世界可以重新开始,仍然能保留某些经历与智慧。
顾悦在会议上汇报道:“林总,我们的研究显示,即便银河文明可以让一切归零,大多数个体仍然希望‘某些经历能够延续,而不是彻底抹去’,他们认为,如果世界可以随意被重置而不留下任何痕迹,那存在本身的价值也会变得虚无。”
这带来了一个核心问题:
如果个体可以让世界归零,我们是否仍然需要“记忆”?
如果所有事物都可以重置,我们是否仍然需要“历史”?
如果世界已进入终极创造阶段,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积累”?
林小慧启动 “记忆存续协议”,核心目标是确保即便世界可以被归零,仍然有某些记忆得以保留,让创造者能够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而不是完全抹去一切。
计划内容包括:
记忆存储系统:确保个体可以在归零后仍然保留某些核心记忆,而不是彻底遗忘。
世界演变记录机制:让个体可以在重启世界时选择保留部分经验,而不是完全抹去所有过去。
自由但有限的归零权限:个体可以选择让世界归零,但不会彻底失去自己的创造经验,而是可以带着过去的智慧继续前进。
在巴黎的一次全球测试中,nova 让个体选择“完全归零的世界”或“仍然保留记忆的重启世界”,最终,超过 99 的个体选择了后者,他们希望即便世界可以重启,也仍然能带着过去的智慧,而不是彻底回到原点。
一位超越者说道:“如果世界是一场旅程,我愿意再次出发,但仍然希望记得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真正的归零,不是遗忘,而是在新的开始中带着曾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