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他们打下了北平,要想长坐这儿不被人赶走,就得改变策略。
要让人们看到,他们不但有勇,还有谋。
要学会笼络人心,换取大众对新政权的支持。
凡是放下武器的,都不为难,甚至连大明的皇帝崇祯,都要保护下来。
京都顺利拿下,把李自成开心坏了,对宋献策更是言听计从。对他保留皇宫现状,不杀皇帝一家的提议,全力支持。
并下放了许多特权给宋献策。
在打下都城的那一刻,宋献策立即第一时间,安排人把皇官色围了起来。
并且准备对潜逃的太子进行收网行动。
原来,他早期潜伏进城的那些奸细,早就把皇宫盯上了。
这些奸细,也都是一些狠角色,有丰富的情报经验。如果张信当时在京,或许东厂有能力与他们一斗。
可惜张信不在,留守的副督直到李自成兵临城下时,才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反情报上,已经错失先机,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机会。
这些奸细在京里为所欲为,取得了许多重要情报。
太子被周奎收留,也尽在他们掌握之中。
现在,京中大局已定,宋献策决定对太子收网。以免夜长梦多,出了差错。
就在今天下午,他带了许多人,闯进了周府。
自从收留了太子之后,周奎一直是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有几次他甚至从梦里惊醒。
他知道,下一步,李自成肯定会在全城搜捕皇室成员。尤其是有影响力的,更不会放过。
原因是这些人无论到哪里,都会有一批追随者。放走他们,等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他几次想把太子放逐街头,让其自生自灭。这样自己就摆脱了干系,可是他们毕竟又是自己的亲外甥,这样做又于心不忍。
于是,就把他们藏在一个洞里。
那个洞位于东厢房,是逃避灾难用的。那时候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这种设置。
兵慌马乱的,有了情况,便躲入洞内,人或许还有一线生的希望。
把三个孩子藏入洞中后,周奎阴沉着脸,严令他们,不许作声,不许搞小动作,吃饭由他安排人送。
有时好像忘了他们的存在似的,只在傍晚送一次饭。三个孩子自小在宫中,衣食无忧,哪受过如此非人的待遇?他们只有抱头哭的份。
事已如此了,又有什么办法呢。
当周奎听说有人来访,且是李自成手下的重要人物宋献策时,呆住了。
他不知道,对方阵营里的一个关键智囊人物,到他这儿究竟是为了什么。
但他还是大着胆子,把客人迎进了厅房。
看面相,宋献策就是一个很平常的老头,完全不像人们传说的模样,长的青面獠牙,十分的凶恶。
相反,倒是文人气质十足。见了周奎,完全不以胜利方自居,而是言语恭顺,十分有礼。就像两个平辈人之间的互访,十分地随意。
周奎的戒备心理,放下了一大半。
他们就目下的形势,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宋献策认为,朱家大势已去,传了二百多年的江山,到此为止。
此乃天意,非人力而可为。
新政权取代旧政权,势在必行。
说新政权正在筹备,新皇马上就要登基。
按照惯例,新皇登基时,要大赦天下罪犯。并且要接纳一批在旧朝有影响的官员,到新政权任职,以体现新皇对于持不同政见者的包容,希望周奎到新政权任职。
这时,周奎才松了一口气,认为这可能就是周奎来访的目的,与太子无关。
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对周奎的关心表示感谢,说自己年老了,耳背眼花,已经不适合为官,婉谢了宋献策的邀请。
宋献策表示理解,话锋一转,提到了太子。
说太子藏在这儿,很不安全,建议他交出来。
这时,周奎才明白,自己低估宋献策了。刚才他们东拉西扯谈了那么多,其实毫无意义。
要他交出太子,才是宋献策来访的真实目的。
看来这一切都在宋献策的掌控之中。
这时候的宋献策,神情严肃,仿佛变了一个人,叫人感到特别地可怕。
在证据确凿面前,周奎彻底认怂了,心态彻底破防了,二人很快达成了一份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