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选择了一条最近的路,即跨过农民的田地,直接穿插过去,这样可以少走许多路。
由于战争期间,田地里并没有劳作的农民,一路走来,很是轻松。
前边是一个土山包,山包的西边是个断崖,断崖下有一片建筑,那便是吕魁的酒楼了。
酒楼前边是一个广场,很大,可以同时容纳几十辆马车在那儿停靠。
广场再往西走,就是那条进京的官道了,南北向的,很宽敞,可以并行好几辆马车。
在当时,这属于高等级别的道路了。
也只有环京周边,才配拥有这样高等级的路段。
平时总是烟尘滚滚,车水马龙,看不尽的人间繁华。
甚至夜间也不曾断过行人。
如此大的客流量,吕魁的生意想不好都难。
每天门口停满了各种车辆便是证明。
由于大量客人的拥入,原来的建筑明显不够用,于是又在原扯上进行了翻修扩建,并且又盖了一座客栈,
这样,客人们除了在这儿吃好喝好之外,还可以在这儿留宿,可谓一举多得
生意做大了,用的人自然也多了。
除了吕魁外,厂还还给他配备了六名兄弟,即当店小二,又帮他镇场子。
张信站在高坡上,下面的情况一目了然。
早些时候车水马龙的官道上,看不到一个人影。
战争的影响太大了,这时侯没事谁也不会到京里胡逛的。
路上没人,酒楼里自然也没人。
广场上空荡荡的,一个人影也看不到。
只有那杆吕家洒楼的大旗,在迎风招展。
这是一个好信号,表明酒楼并没有受当下环境的影响,仍在正常营业。
道上的朋友,如果渴了饿了,可以到这里悄悄享受美味。
店家对有厂内背景的人,有照顾的。
吕魁对酒馆的管理很超前,如果不是在东厂服役,自己开一家酒楼,一定会成为大富翁。
这时,张信突然发现酒楼前的小广场,出现了两个人。
两个人在广场上蹦蹦跳跳的,不知在干什么。
后来又发现,你推我搡的,好像在打仗。
哦不,也可能是两个人在练武。
这儿的人年龄都不大,都怀有一身好武艺好梦想。
张信也多次安排吕魁,无论再忙,也不能荒废了弟兄们的武功。
看来这些天没生意,这些人也没闲着,而是把精力用在习武上了。
这方面吕魁做的不错,值得推广。
他心里感到特别地欣慰。
可是向前走了几步,总感觉有点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