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很多现代人批判说八股文禁锢思想,原因就是这这里。
破题之后,再讲“成题”,这是对破题进行更加详尽的解释。
成题之后就正式进入议论了。
议论阶段叫"起讲“。
然后开始分段落——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分成四个部分,也就是“起中后束”,每一个部分需要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有人看到这说“不对,你之前的猪脚还用古文文体作过八股,嗯,以上的八股体式,是鞭子朝限定死的。
明代的八股蔚为大观,体式多种多样,都是先贤探索来的。
所以现在人讨厌辫子朝,这是有原因的,明明一个好东西,你非弄得那么僵化,所以蛮夷之于中国者,蛮夷也。
话题收回来。
说完了起讲阶段。
这在里面考生讲的话,你可以随便发挥,但这两段话必须是对偶,必须是第一个字你讲了八个字、七个字、四个字;接下来一股也要照着上面,严格要求八个字、七个字、或者四个字,也就是结构一样,对偶排比。
这每一对排比、对偶的文字就叫两股,一共四股,四个部分。
起讲分两个部分,中股也分两个部分,四个部分各有两股,二四得八,算下来正好八股。
为什么叫八股?就是因为要按照八股的格式把文字添加进去,你想清楚,不是写进去,是添进去。
所以限制就更高了。
听到这,友友们会有点晕,觉得作文限制那么多,难怪禁锢思想。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限制这么死,反而也能考验考生的水平。
大家可能水平都差不多,都读过同样的书,有的人能写出好东西来,有的人写得一塌糊涂。
况且,八股文也不一定是禁锢思想,这里面还有脑洞大开和想象力大考验呢。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上面说了,八股文最重要的是破题。
这种情况下会碰到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因为题目都要从四书里出。
四书才多少字?
从明代到清代,每三年考一次,还是全国范围内考试。
下面各省、各府、各州、各县、各书院、各儒学,一年下来,出得题目数不胜数了。
四书就算再多字,也有被考完的一天。
长年累月几百年下来,题目浩如烟海,那出题遇到重复,考生就要笑醒了,背过一篇相同的范文,那岂不是直接过关。
为了应对这种问题,考官也是缺德,想出了一招应对之法,名曰“截搭”。
什么叫“截搭”,就是从四本书里随便找出一堆乱七八糟的题目,东拼西凑,完全挨不着的句子结合起来考验你。
湖北有个考生,七十多岁还在参加会试。
到了考场,主考看他年纪这么大了,于是便劝道:“你老爷子这么老了,还来考什么科举啊?”
那老头还挺自豪:“考了这么多年,水平已经很了得了,你考什么我都不怕!”
考官一听,那行,给你出个题。
题目: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
黑啊,这考官太黑了。
大学之道是《大学》的第一句话;
天命之谓性是《中庸》第一句话;
学而时习之是《论语》第一句话;
孟子见梁惠王是《孟子》第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