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不要看当老师了
思虑半晌,张训最后还是咬咬牙同意了,大不了趁着没开学的这段时间他回家补补课,总之第一节课绝对不能掉链子。
听到张训同意了,闫望舒当即高兴地打电话让行政处拟定聘用合同,越快越好。
而在等待合同的这段时间三人又开始聊了起来。
张训这才得知自己的那些书的中英双译版本都被木斋馆给收录了,而像《贵妇还乡》那些剧本更是成了张鹤年教学时的经典案例。
说到这里张鹤年忍不住笑道:“后面的学生可是有福气了,以后这些剧本就是作者亲自教他们了。”
张训也知道对方即将前往美利坚的消息,不由有些遗憾的说道:“相比起教书育人,我比之鸣皋兄不及许多矣。”
听出张训话语里的忐忑,张鹤年不由安慰道:“这教书嘛!并没什么难度,左右不过是将你的思想传递给学生,随后便是他们自己领悟了。”
听到这里张训忍不住有些古怪的看了他一眼。
好家伙,散养是嘛!
其实张鹤年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这个时期还是比较流行的,这些教授与其说是教书育人,不如说是在学校进行学术研究,而那些学生只要领悟到几分这些大师们的意境,便足够让他们受益终身了。
几人没聊多久,行政处便将合同拿了过来,张训看了看上面的内容,确定没有问题后便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自收好,闫望舒由于还有其他事情要忙,便让张鹤年带着张训逛一逛北关大学的校园,最起码告诉对方学校的边界线在哪里,别回头又迷路了。
既然已经答应在此任职,张训自然是要好好的参观一下自己日后的生活环境的,于是便在张鹤年的带领下张训十分悠闲的逛了起来,一边听着张鹤年的介绍一边在心底大致勾画出北关大学的环境。
北关大学共三个学院,分别是文学院、理学院和商学院。
学校本科生大概两百五十人到三百人左右,预科生五十人,教师较少,全校只有六十人。
校园主体被一条东西向的主路分成了两部分,北面是学校的核心建筑,分别由秀山堂、思源堂、木斋馆和一些教室构成,其中秀山堂是礼堂和行政区域,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比如需要三个学院的学生共同听课的就会用到这里,这里也是文学院、商学院和行政人员的办公室所在。
而思源堂则是理学院的教学大楼,一楼是教职工们的办公室,往上则是教室和一些实验室。
而木斋馆则是学校的图书馆,里面的图书一部分是社会捐赠的,一部分是他们这些老师的私藏,剩下那部分则是校长闫望舒放下老脸到处拉赞助买来的。
而张鹤年之所以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如此熟悉,就是因为这里面绝大部分图书都是从那买来的,一来二去就这么熟了起来。
张鹤年还特意指出木斋馆的二楼都是一些珍贵古文献,是杨和林千辛万苦收集来的,除了上课的时候会让学生进去,其他时间都只会让一些专门负责这里的勤工检学生整理。
因此张训要是想进去逛一逛,二楼是千万去不得的。
张鹤年还带着张训参观了一下刚建成的教职工宿舍,别说,看起来确实有些西式乡村田园的风味,虽然张训在英租界有地方住,但要是给他一间用作临时宿舍,他也是很愿意的。
逛完了北面,两人则往南面去了。
南面则是学生们的地盘,最靠东面的那栋二层小楼是女生宿舍芝琴楼,靠近芝琴楼则是学校的锅炉房和食堂,而往西一百多米的位置有三栋两层的矩形楼房,这里是男生宿舍,再往西则是一片占地面积不小的运动场,此时里面正有一些学生在打球。
张鹤年指了指那些学生道:“许多学生因为家中路途遥远或是旅费较多,在假期时都会选择留校,学校也会提供一部分岗位给他们勤工检学。”
“只是这些岗位始终不能覆盖全部贫苦学生,一些老师便自掏腰包请学生当助理,比如杨和林,一个人就招了四个学生,假期时每个学生每月二十块大洋,平时则是十块,听说因为这事同他夫人闹得十分不愉快。”
这么多?要知道这个时期的银元购买力很强,一年下来便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想到这里张训忍不住问道:“杨教授一月多少薪资?”
张鹤年叹了一声,道;“他是副教授,一月不过二百五十块而已,又总是花钱到处收购古籍,一月下来,他的那些薪资便也花的七七八八了。”
可能是两人在此处停留的时间过长,不断有学生上前一一问好,在看到张鹤年身旁的张训时,这些学生也十分有礼貌的鞠躬行礼,而张训也浅笑着一一回应。
张鹤年也十分恶趣味的没有告诉这些学生张训的身份,只等开学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惊喜。
由于水灾的缘故,今年北关大学的开学时间从9月1号延长到了9月7号,这也给一些因为水灾一事无法达到的学生提供了一些容错的时间。
而张训在离开北关大学后也重新投入了义演的募捐行动中,陆云带领的话剧社经过两个星期的义演一共筹集了五千块的善款,而这也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
津市的民众已经对此开始感到麻木,再多的演出也不会筹集到更多的善款了,张训便干脆将义演团队解散,给众人发了工资后便将这笔善款以《浊浪滔天》演出团队的名义全部捐给了华洋义赈会,而他本人也在8月27日成立的津市水灾委员会上捐赠了一千块用作赈济,只要这笔钱有一半能用在灾区,也就不算浪费了。
随后张训便在书房内闭关疯狂学习,务必确保自己在北关大学的第一堂课能够镇得住这个时期的天之骄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