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不同,文武百官的做法也有所不同。
换了以前,这群京官和权贵们的损失,那必然要靠下面的地方官来弥补,然后损失了的地方官,再搜刮治下的百姓。
现在有皇帝陛下和太祖在这里盯着呢,京城内刮起来的又是这么一股子风,导致京官和权贵们根本不敢做多余的事。
谁也不敢顶风上,这个时候去搜刮地方官的财产,简直就是主动将脑袋送给皇帝陛下去砍啊。
文官集团的势力大大不如原著,他们的关系网里面也有手握兵权的武将,可这群武将现在啥也干不了。
城防军的统领姜宏,那是铁定站在皇帝那边的,他闺女可是未来的四妃之一呢,他怎么可能会跟着日渐没落的文官集团走。
城防军防止城内出现动乱,文官集团挑拨百姓闹事又不是一次两次了,先帝时期就发生过,逼迫着先帝不得不妥协。
南乔可不惯着这些臭毛病,有闹事的直接抓起来,反抗的当场格杀。
宋剑忠率领着天子亲军负责抓人,往往一抓就是一串,三亲六故之类的,简直不要太多。
监察司的眼线遍布整个京城,哪里有点什么风吹草动,公羊逸就带着特种部队过去了。
某些不甘心的权贵和官员联合在了一起,想要搞一波动乱,争取一线生机。
这边刚刚打开家门,无数的奴仆还没等冲出来呢,就看到外面的特种部队已经摆开了阵势,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连弩。
连弩是顾清婉弄出来的,专门配备给了特种部队,有这玩意在手,来多少敌人都是送菜。
想要发动叛乱的人都被消灭了,幸存下来的京官和权贵变得更老实了。
李进忠作为皇帝陛下的心腹,那句话肯定不是随随便便说出口的。
有人就领会了皇帝陛下的意思,这群京官和权贵已经掉坑里了,何不将那些地方官一起拽进去呢?
大家都一起掉在坑里,那才叫公平嘛。
大夏朝的官员,几乎人人都有派系和靠山,最顶层的就是那群京官和权贵。
当京城的风吹到了地方上后,那群地方官又收到了上面的来信,一时之间,他们也麻了。
弥补曾经犯下的过错,说的简单,做起来难啊。
在这群地方官看来,皇帝陛下的威严和朝廷的法度,根本就没啥伤害性。
可大佬的话不听,那他们这个官就算当到头了。
思来想去,地方官们也没辙了,听话吧。
绝大多数的地方官都按照大佬的指示,开始弥补自己的过错,赔付治下的百姓。
也有那种头铁的,估计是犯下的事太大了,想弥补都弥补不了的。
这种地方官,大佬们也不留情了,直接就将名字报了上去,等着监察司去收拾局面吧。
大夏朝刮起的这股风,一直持续了好久,南乔都15岁了,这场风波才算过去。
被处理的官员和家眷、亲属,简直不要太多。
真就是杀的人头滚滚,能被砍头都算好的了,还有那种腰斩和凌迟的呢。
南乔根本不在意外面是否会将自己当成暴君,他要的就是刑罚严苛,乱世用重典,大夏朝现在也不比乱世强多少。
要不是萧谨言提前消灭了那些叛军,这个时候,大夏朝已经遍地都是割据的起义军了。
原著里,萧南乔16岁就自焚在宫殿里,相比原著,现在的大夏朝已经好多了,濒死之境,硬生生被奶了回来。
官员的空缺,也有闲置的官员候补顶了上来,这也是大夏朝的另一个弊端,冗官问题。
大夏朝存在的问题太多了,南乔需要一点点慢慢解决,就官员来说,闲置的官员多也就罢了,还特么多是无能之辈。
官员老龄化严重,年轻官员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再有满腔热血,在这种环境下也得凉透了。
张彦推荐的那些朋友,早就在为大夏朝准备年轻的人才了。
南乔没有立马改变科举之风,站在皇帝的立场,他也需要儒家来禁锢百姓的思想,最多就是在儒家之外,多增设一些学科。
儒家思想是核心,忠君爱国这个不能变。
等这群被专门培养起来的人才都成长起来后,南乔就会改革官僚制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考核,考核不过的,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