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中许多繁文缛节就是为了突出婚礼的庄敬隆重,以强调婚礼的重要。此礼之大体也。多少人都盼着自己的婚礼能办得隆重气派,怎么到了你这里,反倒是嫌弃上了?我看你就是个不知好歹的东西!”
许昭昭想到昨晚母亲对她的指责,不由得缩缩脖子,她可不想再被母亲训导了。
还是老实些吧。
今日下聘,其实应该说叫纳征。
纳征,是古代婚礼“六礼”之四,古代汉族婚姻风俗。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所以也被人唤作下聘。
《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
换言之,若是没有纳征这一项,便没有后面的六礼中五、六了。
权贵之家,更是特别在意纳征。
纳征重在形式,而不在于数量,在诸多长辈们看来,纳征的完成标志着订婚阶段的结束,是婚姻成立的主要标志之一。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未婚夫妻,明明未曾举行婚礼,但是在男方死后,女子却要为男子守丧,便是因为过了纳征这一项,就意味着女子已经是男方的人了。
虽说纳征只是形式,不介意聘礼的数量和财物,但实际上,哪家人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得到男方丰厚的聘礼?
因为聘礼越丰厚,便意味着女子在未来夫家的地位越高,越得长辈们看重。
这也是为什么,许琳等人会那么酸了。
其实,在朝廷律法之中,对于聘礼也是做了明确规定的。
若是婚礼双方的人家世不足、或者是品级不够,那聘礼自然就会是少的。
但谢铮和许昭昭二人身份都不一般,再加上谢铮是独子,要娶的又是县主,所以这聘礼隆重一些才是正常。
“天哪,谢三郎竟然专门去捉了雁来,可见是对小姐有多上心了。”
自前朝后,大雁变得越来越少,人们也不好捕捉,于是后来以鹅代雁,称为“雁鹅”。
包括许家三位郎君成亲时,用的都是雁鹅。
而现在这聘礼中出现了真正的大雁,自然引得不少人围观。
实在是太多年没有见过真正的大雁做聘礼了。
连王若兰和许翰都觉得稀奇,这谢铮实在是有两下子。
李氏站在王若兰旁边,一脸欣慰:“这谢三郎是个好的,愿意下这样大的力气去捉雁,可见是真地将咱们昭昭放在心尖儿上了。大嫂好福气,咱们昭昭也好福气,能觅得如意郎君,大嫂日后便只等着享清福吧。”
王若兰也高兴。
毕竟谢三郎一直表现得都是很在意昭昭,但是这一回,真正做出来,还是不一样的。
聘礼的抬数看似好像没有逾制,但是实际上,却是将好几样东西都攒到一个箱子里,要不然,礼部那边定然会来揪小辫子,御史也会弹劾谢家的。
比如说那珍珠,有的人家聘礼不够,便特意将珍珠按等级分成几个小匣子,再分别装箱,以此来彰显聘礼数量之多。
但是谢家则是反过来了,那一整箱子里全是珍珠,而且选的都是好的,只是用小匣子将珍珠的颜色、个头等做了分类。
这要是换成其它人家,不装四五个箱子,都觉得亏了!